-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审美特征研究的发展与自觉
屮国美学发展史屮一宜存在着一个独特图景:美学思想、美学范畴始终是传统美学体系 建构的核心线索和主流媒介,充斥着传统与西方、对立与融合、精英与人众等主义Z争;审 美意识则因其零散性、复杂性、多义性、生成性、潜在性,以及对特定时期价值功能相对薄 弱,显得较为边缘化。实际上,尽管借用西方美学方法对屮国古典审美资源屮的先进思想、 独特范畴的整理和抽绎山据主位,但学界对美与审美的研究却是基于对审美特征的研究成果 之上的,并以线性轨迹、网状格局、由“器”入手的样貌,呈现出历史述求的价值自觉、 系统探求的理论自觉、路径选择的方法白觉,共同指向“屮国元素”这一走向未来的复兴 利器。
一、线性历程:民族兴亡的价值自觉
审美特征Z于屮国审美研究的哲学价值和理论意义是在古典审美意识现代化的历史进 稈屮逐步彰显的,先后经历了救亡图存、论争图立、对话图新、复兴图强的阶段性述求,呈 现出明显的价值自觉的线性轨迹。
(一) 发轲期:“救亡图存”的治平初衷
20世纪上半叶是审美特征研究的发轲期这一时期,积弱己久的国力、落后挨打的现实 强烈地刺激看胸怀天下、力图修齐治平的一代学人的振兴理想,使得“救亡图存”的治平 初衷成为当代学人的共同学术背景。有学者认为:
“20批纪前半叶可以看做中国传统美学向现代美学转型的起步阶段。”这一观点基木 反映了当时审美特征研究的实况。一方面,以王国维、蔡元培、吕澈、范寿康、宗白华、朱 光潜、邓以蛮为代表的学者,循着晚清学人“西学东渐”的学风,把目光投向西方,在审 芙特征研究中引进布洛“距离说”、立普斯“移情说”、谷魯斯“内摹仿说”以及克罗 齐“育觉说”,开启了借用西学梳理屮国古典传统审美意识资源的理论先河。另一方面, 以鲁迅、冯雪峰、陈望道、瞿秋白、蔡仪为代表的学者,以敏锐的理论门觉,把目光投向苏 联,在审美特征研究屮引进普列汉诺夫“劳动说”、卢那察尔斯基“真善美合一说”、车 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说”,开启了我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指导审美特征研究和体系建构 的历程。两种路向的探索均以“救亡图存”为治平初衷,共同指向占典审美意识现代化转型, 其成果为审美特征研究的展开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
(二) 拓荒期:“论争图立”的历史需求
新中国成立后40年间是审美特征研究的拓荒期。这一时期分为两个阶段:50—60年 代为前一阶段,举国新生的欢欣、百废待兴的空白极大地鼓舞着豪情满怀的屮国学人的开拓 精神;80年代为品一阶段,思想解放的启蒙、改革开放的触动空前地拓展了希冀学术新生 的学者们的寻根意识,使得“论争图立”的历史需求取代已然淡出的“救亡图存”历史背 景成为新的学术追求。50-60年代“羌学大讨论”是马列主义全面主导屮国美学研究的首 次理论尝试,是屮国学人主动、H觉地在马列主义理论指引下展开推尊苏联的审美特征研究 的表征。如果说,蔡仪、吕荧、高尔泰、朱光潜、李泽耳等人围绕美的主客观屈性问题展开 的这场论辩,初显了当时美学界的四种倾向(客观、主观、主客观统一、实践),那么, 80年代的美学论争,则是对上次讨论的理论深化。蔡仪、朱光潜、李泽厚、刘纲纪、蒋孔 阳等人在论辩屮基本形成了反映论与实践论的对立,并以实践论的完胜落幕。延续40年的 两次论争,掀起了 “美学热”的社会风潮,不仅将美学研究的范围从古典思维方式和单纯的 美感经验拓展至人类生产生活的诸多领域,而且将美学研究的深度引向对美木质的探索和对 美学体系建构的实践,彻底奠泄了马列主义对审美意识由古典向现代化转型研究的主导地 位。
(三) 深化期:“对话图新”的时代风尚
20世纪90年代是审美特征研究的深化期。这一时期,国内现代化提速、全球一体化 风潮搅动了屮国美学发展的线性发展模式与论辩思维传统,开始从“论争图立”的阶段走 向“对话图新”的途径,借由对话、比较和会通的方式加速现代转型进程。一方面,刘纲 纪、杨恩寰、蒋孔阳、朱立元、王徳胜、张玉能、陈炎、朱志荣等人继续循肴“实践美学” 的思路完善屮国审美理论体系;另一方面,杨春时、潘知常、张弘、王一川等人立足“麻 实践美学”展开了对“实践美学”的批判与超越。两种路向的学者对中国审美意识的研究 均以“对话”西方为基础:实践美学家们往往立足于马列主义理论对李泽厚“积淀说”展 开阐释、修正与深化;后实践美学家们则立足于西方现代羌学成果的引进吸收展开对集体理 性倾向的超越尝试。二者共同开启了建构屮国化审美理论体系的进程。在这个背紮下,有学 者转而从更基木更真观的角度探木索源、考订归纳屮国审美特征,无疑是切实成效的建设性 工作。
(四) 开拓期:“复兴图强”民族使命
21世纪迄今是审美特征研究的开拓期。这一时期,审美意识Z于人自身奥秘揭示乃至 美学体系建构的哲学价值和理论意义LI渐凸显,学者们普遍意识到:审美意识是与美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