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河鲀命名小考
河鲀是一个从古汉语至现代汉语、从命名到使用都值得探讨的术语。有关学者已从术语辨析的角度,分析了河鲀与河豚的区别sup1/sup。这里主要从河鲀的命名理据以及历史演化出发,探讨河鲀一词的使用与规范。
一古汉语“河鲀”的命名理据和演化发展
在古汉语中,河鲀的名称比较复杂,从目前已有的文献里,已经发现河豚、鲀、、、鲑、鲐、、、、鲐、、鹕夷、黄驹、、鸱夷、黄、吹肚鱼、气泡鱼等十几种叫法。通过初步分析,可以发现古人多从河鲀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对其进行命名。
河鲀的食道结构特殊,向前腹侧及后腹侧扩大成囊,在遇到敌害或威胁时,能迅速将水或空气吸入,在短时间内胸腹部膨大如球,背部向下,可以倒浮于水面以自卫。被捕获后,还能发出“咕咕”的声音。古人根据这一特点,以“”“鱼”“黄驹”“鲄”“嗔鱼”“鲑”等对其进行命名。《正字通·鱼部》:“鲀,河鲀,状如科斗,大者尺余,……触物即嗔,腹胀如气球浮起,獭及大鱼皆不敢近。”《本草纲目·鳞部·河豚》:“,谓其体圆也。”河鲀受到威胁后鼓腹如发怒状,古人认为河鲀具有易怒的习性。《山海经·北山经》:“敦薨之水出焉,西流注于泑泽……其中多赤鲑。”郭璞注:“今名鲐为鲑鱼。”《论衡·言毒》:“毒螫渥者,在虫则为蝮蛇、蜂虿,在草则为巴豆、野葛,在鱼则为鲑与。故人食鲑肝而死。”《广雅·释鱼》:“,鲄也。”王念孙疏证:“河豚善怒,故谓之鲑,又谓之鲄。鲑之言恚,鲄之言诃。”《尔雅翼·释鱼》:“,今之河豚,状如科斗,腹下白,背上青黑有黄文。眼能开能闭,触物辄嗔,腹张如鞠,浮于水上,一名嗔鱼。”《骈雅·释虫鱼》:“嗔鱼,河豚也。”魏茂林训纂:“《本草拾遗》云:‘鱼肝及子有大毒……以物触之即嗔,腹如气球,亦名嗔鱼……’即鲑之俗体,今人谓之河豚者是也。”明·胡世安《异鱼图赞补》:“河豚无颊无鳞,触之则怒气满腹。”明·冯时可《雨航杂录》卷下:“黄驹,即鱼,俗所谓河豚也。一名鲑,一名嗔,一名……”《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九:“……见《广雅》,即河豚也。……一名黄,一名吹肚鱼,又名气泡鱼。《广志》谓之鱼。”今广东海康、潮州、汕头一带的闽方言,还有用“鲑鱼”称河豚的用法sup2/sup。
河鲀的体表多数具有色斑或者条纹。扬雄《方言》第一:“鲐,老也。”郝懿行《尔雅义疏·释诂上》:“鲐鱼,背有黑文,老人背亦发斑,似此鱼然。”《正字通·鱼部》:“鲐,河豚别名。”古人认为河鲀有黑色条纹,与“老人背亦发斑”相似,所以称作“鲐鱼”。“”“鲐”“”“”“鹕夷”“”“鸱夷”等一系列名称均与“鲐”语音相近、语义相似,命名方式是相同的。《文选·左思〈吴都赋〉》:“王鲔鲐。”李善注引刘逵曰:“鲐鱼,状如科斗,大者尺余,腹下白,背上青黑,有黄文,性有毒。”《正字通·鱼部》:“,河豚别名。”《正字通·鱼部》:“鲀,河鲀……一名,一名,……《本草》云:,鱼肝毒,杀人。……一名鹕夷鱼。……腹白,背有赤道。”明·陶宗仪《辍耕录》卷九:“,鲀也。背青腹白,触物即怒,其肝杀人。正今人名为河豚者也。”光绪年间重刊《浙江通志·物产》:“《天启平湖县志》:鱼,即河鲀,湖中间亦网得。”
“河豚”的叫法,古已有之,如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写到“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说的就是每年春季河豚从大海溯至江河产卵的情景。“豚”字,在古代汉语中与鱼无涉,而是小猪的意思。《说文解字·豚部》:“豚。小豕也。从彖省,象形。从又持肉,以给祠祀。”《论语·阳货》“归孔子豚”,邢昺疏:“豚,豕之小也。”豚字之所以用来命名河鲀,主要是因为河鲀在形态上头大尾细,头胸部粗圆,呈长椭圆形,与小猪相像。除了河鲀外,以体貌特征相似用“豚”字命名的还有江豚,江豚另有“江猪”的叫法。除此以外,古人还认为用“豚”指称,是因为河鲀的味道鲜美,《本草纲目·鳞部·河豚》就说:“豚,言其味美也。”
除了上述命名方式外,古人对河鲀还有一些特殊的称法,其命名理据目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如《山海经·北山经》:“《敦水》其中多之鱼,食之杀人。”《说文·鱼部》:“,鱼名,出乐浪潘国。”《广韵·泰韵》:“,鱼名。食之杀人。”《本草纲目·鳞部·河豚》:“《北山经》名鱼。……状如蝌蚪,大者尺余,背色青白,有黄缕文,无鳞无腮无胆,腹下白而不光。……吴人言其血有毒,脂令舌麻,子令腹胀,眼令目花。”李时珍认为“”就是河豚。
针对河鲀复杂的命名,古人也尝试对其进行正名。《类篇·鱼部》引《博雅》云:“,鲀也。……正今人名为河豚者也,然则豚当作鲀。”《正字通·鱼部》:“鲀,河鲀,本作豚,旧注音豚,不知鲀为俗也。”宋代的《类篇》认为时人通用的“河豚”应该规范写作“河鲀”,而明代《正字通》则指出“鲀”是“豚”俗体。若试图对“河鲀”的诸多名称作一梳理,可作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