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骨质疏松治疗合理用药浅议幻灯片.pptVIP

抗骨质疏松治疗合理用药浅议幻灯片.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唑来膦酸注射组长期肾功能参数与安慰剂组没有差异。唑来膦酸组患者血清肌酐水平一过性升高的百分率略高于安慰剂组(1.8% vs. 0.8%)。 肾功能影响:HORIZON-PFT核心实验(0-3年) * . 与基线水平比较Z6组血清肌酐水平增加0.5mg/dl(44.2umol/L)的患者明显增加(Z6 vs.Z3 n=18 vs. n=4, P =0.002) 大部分出现于输注后9-11天 全部是一过性并无肾脏累积损伤 所有在输注后9-11天肌酐清除率升高的患者在第二年随访中接受了再次输注 (第4年和第5年) 肾功能影响:HORIZON-PFT延伸试验1(3-6年) * . 肾功能影响:HORIZON-PFT延伸试验2(6-9年) 分类 Z9 (N=92) n (%) Z6P3 (N=95) n (%) P 值 实验室检查异常 血清肌上升0.5mg/dL 1 (1.1) 1 (1.1) 1.000 尿蛋白 + + 1 (1.3) 0 (0.0) 1.000 肌酐消除率30 mL/min 7 (8.2) 3 (3.5) 0.211 临床肾病 肾衰竭 2 (2.2) 1 (1.1) 0.617 肾功能损害 2 (2.2) 1 (1.1) 0.617 急性肾前肾衰竭 0 (0.0) 1 (1.1) 1.000 急性肾衰 0 (0.0) 1 (1.1) 1.000 * . HORIZON-PFT安全性研究小结(0-9年) 唑来膦酸持续用药组与安慰组和终止治疗组安全性相当 输注后一过性症状发生率类似 ZOL治疗心房纤颤的风险无明显升高 ZOL治疗9年肾功能受损风险未见增加 无不典型股骨骨折或是髋部/膝部缺血性坏死的病例;下颌骨坏死发生率极低。 * . 谢 谢 * . * Version 11-Sep-07 MA-* 这张图展示的是所有双膦酸药物的作用机制,通过与骨表面的羟基磷灰石结合而进一步对破骨细胞发挥作用。 首先,药物进入体内后直接与骨表面结合,并且主要在骨吸收活跃部位的骨表面浓集,当破骨细胞侵蚀骨组织的时候,会将骨表面的双膦酸盐吸收入破骨细胞体内,使细胞功能丧失,最终凋亡。 Version 11-Sep-07 MA-* 这张图展示的是所有双膦酸药物的作用机制,通过与骨表面的羟基磷灰石结合而进一步对破骨细胞发挥作用。 首先,药物进入体内后直接与骨表面结合,并且主要在骨吸收活跃部位的骨表面浓集,当破骨细胞侵蚀骨组织的时候,会将骨表面的双膦酸盐吸收入破骨细胞体内,使细胞功能丧失,最终凋亡。 Version 11-Sep-07 MA-* 唑来膦酸的关键药理学特性 唑来膦酸独特的药物结构决定了药物可以单次少量给药就在骨组织发挥长久的疗效。 唑来膦酸具有更强的骨组织结合力,使药物最大程度与骨结合,而很少脱落。 由于唑来膦酸具有强大的抑制FPP合成酶的作用,因此很少的药物剂量就可达到强大的抗骨吸收作用。 References 1. Nancollas GH, Tang R, Phipps RJ, et al. Novel insights into actions of bisphosphonates on bone: differences in interactions with hydroxyapatite. Bone. 2006,38:617-627. 2. Dunford JE, Thompson K, Coxon FP, et al.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for inhibition of farnesyl diphosphate synthase in vitro and inhibition of bone resorption in vivo by nitrogen-containing bisphosphonates. J Pharmacol Exp Ther. 2001;296:235-242. 3. Widler L, Jaeggi KA, Glatt M, et al. Highly potent geminal bisphosphonates. From pamidronate disodium (Aredia) to zoledronic acid (Zometa). J Med Chem. 2002;45:3721-3738. 4. Green JR, Seltenmeyer Y, Jaeggi KA, et al. Renal tolerability profile of novel, potent bisphosphonates in two short-term rat models. Pharmacol Toxicol.

文档评论(0)

WJDT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