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家国天下相关读物童心说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ptVIP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家国天下相关读物童心说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pt

  1.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4.李贽高举打倒假道学的旗帜,激烈地批判道学家的虚伪面孔,而朱熹则以道学家的面目出现在历史舞台,他们两人在本质追求上矛盾吗?为什么? 【点拨】不矛盾。李贽虽然高举打倒假道学的旗帜,强调要用一颗童心、真心来行事,实际上是反对现实生活中各种反道德的现象,倡导人们做真人,说真话,走向真善美,这和朱熹的道德追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李贽反对的是虚假的、僵化的道学,强调做学问要为更好地立身处世服务,而不是让学问变成伪饰自己、禁锢他人的工具。李贽并未否定儒学对人道德修养的积极作用。从这点可以看出,李贽的目的只是想让芸芸众生从僵化的教条中解放出来,更好地立身处世。这和朱熹希望用自己的学说拯救道德失范的社会的意图是一致的。他们都为自己的救世理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二人都是当之无愧的悲剧英雄。他们在本质追求上并不矛盾。 【感知思想】 古今对译·通晓文章 龙洞山农在给《西厢记》写序时,在末段说道:“聪明智慧的人,不要认为我还保留着一颗童心,这就可以了。”所谓童心,指的是真心,如果认为童心是不可以保留的,也就否定了真心。童心是没有一点儿虚假,纯粹是真实的,这是人生初始阶段的本性之心。如果丢掉了童心,就是失掉了真心;失掉了真心,就失掉了本真的自我。人如果失去了本真的自我,那么一切也就不再有本初的状态了。 童子时期,是人的最初阶段;童心,是人的最初本性。人心最初的本性为什么可以失掉呢?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许多人的童心很快就失去了呢?大概是因为人在童年时,通过耳目得到了视听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主宰他的内心。随着 年龄的增长,又从所见所闻中了解到一些道理,这些道理又会成为他内心的主宰。这样长期发展下来,随着成年人的各式仁义道德和各种信息量日益增多,所谓见识也就日益增多,于是又增加了追逐美名的欲望,而张扬美名的欲望必然取代童心。同时又懂得不好的名声是可耻的,于是便想方设法来掩饰自己的丑行,童心又必然丧失很多。这些道理见识,大都是从多读书多明白仁义道德而得来的。古代的圣人何尝不读书呢?即使不读书,童心依然存在;即使多读书,也是为了巩固童心让它万勿失掉罢了,绝不像后来的读书人,反而因为多读书多懂得仁义道德竟然蒙蔽了原本的童心。学者们既然因为多读书多懂仁义道德而蒙蔽了童心,圣人又何必要多多地著书立说流传后世,用来蒙蔽读书人呢?童心被蒙蔽 之后,在这样的基础上来与人交谈,则会言不由衷;表现在政治管理上,管理就会失掉根本原则;表现在著书立说上,则会词不达意。如果不凭借心灵深处美好的道德修养,如果不依靠人格中光辉灿烂的诚实品行的锤炼锻铸,想要得一句道德真知,那也是根本办不到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是因为童心已经被蒙蔽(失去),而把(后天)从外界得到的闻见和道理作为他的本心。 既然只剩下道听途说的见识和虚伪的仁义道德来迷惑心灵,那么所谈论的必定都是道听途说的事情和理论,而不是发自内心的真诚话语。语言虽然精致,与我有什么关系?这难道不是借假人来说假话、做假事、写假文章吗?恐怕人要是假的,那一切就都成假的了。由此可知,在社会中往往是用假话与假人交谈,假 人就会高兴;把假事告诉假人,假人也会高兴;写假文章与假人交流,假人必定也是高兴的。没有什么不是假的,就没有人不高兴,虽然满场都是假把戏,但是见识少的人又怎么能分辨呢?即使有天下的至理名言,湮没在假人社会中而不能传给后世读书人,这种情况难道还少见吗?这是什么原因呢?天下最好的文章,没有不发自真心的。如果童心常在,那些所谓的道理、闻见就会失去立足之地,那么,任何时代,任何人,任何体裁都可以写出极好的作品来。那么,写诗歌何必师法盛唐的古诗,做文章又何必效仿先秦的散文?接下来是六朝的绮丽文体,演变出近体诗,又演变出唐传奇,又演变出宋金院本,演变出元代四折杂剧,以及二十折的杂剧《西厢曲》和长篇小说《水浒传》,到现在又演变出科举应试的文章, 都可以是古往今来的最好文章,不能以时代的先后评价文章的好坏。因此我从这里推论出:大凡发自真心的都是自然而成的好文章,为什么只是一味地推崇六经和《论语》《孟子》呢? 在六经和《论语》《孟子》中,不是充满了历代史官给予的过高的评价,就是百官们的溢美之词。再不然就是迂腐的儒生和糊里糊涂的弟子们,凭着记忆来回想老师的言语,他们记住了开头便忘掉了结尾,回忆起后头的内容却又遗漏掉前面的内容,又凭着他们肤浅的理解,随意写入了典籍之中。后代的读书人不经过深入的考察,便认为(这些典籍)全都出自圣人之口,一定将其看成儒家经典,又怎会知道其中大半都不是圣人的教诲呢?即使真的出自圣人的教诲,也总要 为了一定的目的而发,其目的不过是对症下药,因人而异地开处方,用此来挽救那些糊涂的弟子和迂腐的儒生罢了。医治的是假病人,很难有一个固定不变、能应付百病的药方。这难道可以被认为是万世不变的真理吗?既然这样,那么六经和《论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7****203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