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白腐病、葡萄炭疽病(1).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农业植物病理学》 葡萄病害及其综合防治 2.主要菌物病害— 教学内容: 葡萄白腐病、葡萄炭疽病 3. 葡萄白腐病 •全国性病害,主要病害 •症状特点:主要为害果穗,幼果期就可发病,从果梗向 果粒蔓延成褐色软腐,中后期在果粒或果梗上有灰白色粥 状霉状物。 •果实转色期发生严重,褐色小脓包状突起,在表皮下形成小 粒点(分生孢子器),但不突破表皮。 •分生孢子器的形成,会导致空气的流入,使果粒表现发白, 分生孢子器为灰白色(白腐病) • 一年生茎蔓发病,枝蔓受害形成溃疡型病斑。 后期成麻丝状,病部一端肿胀 • 较少危害叶片,通过水孔或伤口进入叶片,开始为淡褐 色、水渍状、沿叶缘或叶尖向内发展形成病斑,同心轮 纹状,呈V型。 病原:无性态为白腐垫壳孢(Coniella diplodiella );有性阶段为 白腐卡尼囊壳(Charrinia kiplokiella ) ,我国尚未发现。 侵染循环: 菌丝体、分生孢子器病 残体土壤或枝蔓越冬 下部叶片,伤口侵入 春季,风雨、飞溅土粒传播 初侵染 潜育期:3-5天 风雨传播,伤口侵入 “冰雹病害” 再侵染多 发生规律 • 高温、多雨、高湿、伤口是流行的重要条件 22-27 ℃适宜发生,低于15℃或高于34 ℃则 不适宜其发生发展。 • 栽培措施:土壤粘重、排水不良、架面郁闭重、 虫害多。 • 品种抗性:一般巨峰果穗发病严重,红提茎、 叶和果都严重。 4.葡萄炭疽病 • 又称葡萄晚腐病,全国性分布的重要病害 • 症状特点:幼果表面黑色、圆形斑点,由于 酸度大、果肉坚硬限制了病菌于表皮,不扩 大。或侵入后潜伏,着色后发病。 主要危害着色或近成熟的果实,果粒变软, 含糖量增高,酸度下降,进入发病盛期,褐 色病斑,表面密生黑色小点粒(分生孢子 盘),红色的胶质粘状物(孢子块) 病原:胶孢炭疽菌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 侵染循环: 菌丝体病组织越冬 翌春 分生孢子 风雨传播 初侵染,伤口,皮孔,直接侵入 第二年初侵染源 新梢、嫩叶、幼果 侵入潜伏,转色发病 风雨传播 再侵染多 葡萄近成熟时,盛发期,易流行成灾 发生规律: • 高温、多雨、湿度大是流行的主要条件 • 降雨早,发病也早,多雨的年份发病重。果皮薄、含糖最高的品种 发病较重。早熟品种由于成熟期早,在一定程度上有避病的作用,晚 熟品种往往发病较严重 • 栽培管理:土壤黏重、地势低、排水不良、坐果部位过低、管理粗放、 通风透光不良均能招致病害严重发生。 • 品种抗性:欧亚种易感病 思考题 • 根据葡萄白腐病病原的越冬场所及传播特性,在生产上如何制 订相应的有效防控措施。 • 根据葡萄白腐病的发生特点,在防控上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 葡萄炭疽病潜伏侵染与病害防控的关系。 • 葡萄炭疽病病原生物学特性与风雨传播的重要性。

文档评论(0)

恬淡虚无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思想,有文化,有信念的人。 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有缘学习更多关注桃报:奉献教育,点店铺。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