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遗韵,,唐宋风流.docx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魏晋遗韵,,唐宋风流 打开文本图片集 宋书尚意。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人书法追求文人、文学和书法的结合,是以文章、才学为根基的个体心性的自然流露,将心灵、性情、文化素养推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传达其胸中郁结与率性真情,“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而达人书合一。苏轼凭借自己杰出的天分、丰厚的学养和豪放的胸襟,“兼众妙”而“不失度”,遗貌取神,化古生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自出新意,不践古人。”(《评草书》)开启了宋人“尚意”书法的新风。“尚意”书风的倡导中,与“意”相对的是“法”,唐代书法是“尚法”的代表。北宋“尚意”书风的开展与唐代“尚法”书风有着书法发展规律的内在关系,也和唐代末年动荡的社会环境有外在关系。苏轼的书法取法远追魏晋,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中汲取营养,其结体取势与钟繇楷书十分相近,内撅与外拓的笔法直接继承“二王”传统。其书法早年以“二王”父子为根基,直追晋人风韵,颇得妩媚风姿;中年以后学习颜鲁公,笔画渐趋粗壮,一洗姿媚而入豪放之格;晚年则倾心于李北海,脱去丰腴圆厚之迹,师法自然,极具天真烂漫的风姿。 以胸襟、气度、学养成就的苏轼书法,变古创新,席卷元明清三代,在中国书法史上特立独行,堪为典范。苏轼的行书,除《黄州寒食诗帖》之外,大多平静秀美。其行书之笔法,顺笔中多有顿折,从而达到流畅中有起伏,秀美中透出坚忍之气。曾经明项元汴、清安岐、清内府递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人来得书帖》和《新岁展庆帖》挥洒自如,姿态横生,率意而成。整体审视,字与字之间少有笔画牵连,但通篇气息畅通,势与意联,自然而巧妙;其笔力雄健,骨劲肉丰,充分展示了苏轼碑帖杂糅的简札书法风格。 其中,《人来得书帖》全帖纵29.5厘米,横45.1厘米,正文16行,共192字。是在季常之兄伯诚死后,苏轼写给季常的慰问信,故有“伏惟深照死生聚散之常理。悟忧哀之无益,释然自勉”之句。款署“轼再拜”,但未署发信年月。伯诚死年月,无从考查,但从书法风格上看与《新岁展庆帖》相隔不久。其文曰:“轼启:人来得书。不意伯诚遽至于此,爱愕不已。宏才令德,百未一报,而止于是耶。季常笃于兄弟,而于伯诚尤相知照。想闻之无复生意,若不上念门户付嘱之重,下思三子皆不成立,任情所至,不自知返,则朋友之忧盖未可量。伏惟深照死生聚散之常理,悟忧哀之无益,释然自勉,以就远业。轼蒙交照之厚,故吐不讳之言,必深察也。本欲便往面慰,又恐悲哀中反更挠乱,进退不惶,惟万万宽怀,毋忽鄙言也。不一一。轼再拜。另纸行书:知廿九日举挂,不能一哭其灵,愧负千万,千万。洒一担,告为一酹之。苦痛,苦痛。”帖上钤有“吴土谔”、“御府宝绘、“仪周赏”等印。 《新岁展庆帖》全帖纵30.2厘米,横48.8厘米,正文14行,共247字。徐邦达所著《古书画过眼要录》中,对此帖有详细考证。《墨缘汇观》、《大观录》亦皆有著录。其释文曰:“轼启:新岁未获展庆,祝颂无穷,稍晴起居何如?数日起造必有涯,何日果可入城。昨日得公择书,过上元乃行,计月末间到此,公亦以此时来,如何?窃计上元起造,尚未毕工。轼亦自不出,无缘奉陪夜游也。沙枋画笼,旦夕附陈隆船去次,今先附扶劣膏去。此中有一铸铜匠,欲借所收建州木(此字旁注)茶臼子并椎,试令依样造看兼适有闽中人便。或令看过,因往彼买一副也。乞蹔付去人,专爱护便纳上。余寒更乞保重,冗中恕不谨,轼再拜。季常先生文阁下。正月二日。”又另纸行书曰:“子由亦曾言(此字旁注),方子明者,他亦不甚怪也。得非柳中舍已到家言之乎,未及奉慰疏,且告伸意,伸意。柳丈昨得书,人还即奉谢次。知壁画已坏了,不须怏怅。但顿着润笔新屋下,不愁无好画也。” 陈季常名慥,父希亮,字公弼。公弼知凤翔,东坡始筮签书判官,相从二年。东坡贬黄州,陈季常独與友善。时陈正居黄州之北的岐亭。苏轼在黄州时与陈慥书信往来频繁,在与他人之信中亦常提及陈慥,苏轼写给陈慥的十六封书札,“俱在黄州时作”,可知二人交情深厚。公择,即李常,亦东坡好友。李常在元丰中卜“落校理,通判滑州。岁余复职知鄂州(今武昌)”。时东坡“得公择书,过上元乃行,计月末到此”,因此去信陈季常,相约公择亦以此时来已,于是便有此帖。《东坡集》卷五十《岐亭五首序》中记载了苏轼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五月,贬谪黄州时与陈慥相见之事。《新岁展庆帖》中所记时间(上元)与《岐亭五首序》中所载“明年复往见之”相合,而宋傅藻《东坡记年表》中记载,东坡于“元丰四年辛酉在黄州,正月二十日往岐亭”。苏轼时年44岁,故《新岁展庆帖》应作于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春季。 《人来得书帖》和《新岁展庆帖》皆为苏轼写给陈慥(季常)的书札。由于两帖创作时间相距不远,又均系纸本,行书,书法风格极为近似,故历代书法鉴藏家常将两帖相提并论。于是,故宫博物院于1964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115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