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_《辛亥革命》一轮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高中历史_《辛亥革命》一轮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第四单元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与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3课 辛亥革命(一轮复习) 【课前准备】 (提前下发导学案,便于学生结合知识结构记忆要点知识,上课前做完高考链接便于直接进入) 【复习目标】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展示课标要求,明确一轮复习目标,有针对性) 【高考链接】 (生展示答案—-校对—-师生共同质疑、讲评疑难点;通过节选的高考题,了解高考特别是全国卷高考考察的方向,进一步明确一轮复习复习的侧重点) 1.(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B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2.(2013·海南单科·14)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B )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3.(2010·全国卷I·15)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C )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结构梳理】 (根据全国卷高考侧重点,结合知识结构,自主梳理记忆,老师点明个别点学生记忆时要注意的思路、角度,因每节课均要学生提前记忆,所以课上主要是查漏补缺,时间不超过5分钟。) (教师提醒: 明确重点 1、结合结构,注意重大事件的整体构成。 2、背景: 结合思路理解记忆。 3、过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记准重大事件。 4、评价:理清角度,语言表述要准确。 ) 【基础检查】 (主要检查学生对重要知识点记忆、理解的准确性,三个问题,方式灵活)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评价?--提问、生背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同位互查 (政治、经济、思想。可补充--习俗、发制方面) 3、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列举1894—1912年期间与辛亥革命相关的重大事件?关键词、速写到纸上 1894年,兴中会建立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4月,广州黄花岗起义 1911年5月,保路运动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2月,清帝退位,清朝覆灭 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重难解析】 1.概念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背景: 颁布: 内容: 原则: 评价: 1、学生自我梳理提出疑问老师投放答案 2、引导学生史实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原则? 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 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规定国内各族人民一律平等,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规定内阁总理的产生与职权,体现出责任内阁的原则。 3、教师补充:《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法律史上的地位:1)古今对比:古代注明法律典籍较多(《秦律》、《唐律》、《宋刑统》、《大明律》、《大清律例》),但主要为君主服务;而《约法》使人民获得民主、自由、平等权利。2)《约法》使中国建立亚洲最早的民主共和制度先例。3)《约法》体现了西方最先进的政治原则—三权分立、民主共和、责任内阁等。 滚动复习,前后衔接。 2.观点论证: (教师分析观点类题目类型,方法指导,点明相关应答要求,结合本课内容,举例论证。) (三个例子选择要有技巧:一个是局限性评价、一个是意义评价、一个是背景的考察) (观点明确—史实论证;分析材料--概括观点—史实论证;判断选择个人观点—史实论证),方法要求:分清论证题目的类型,史论结合,一定要用充分的史实增强论证的说服力。举例: (1)某历史学家在评价辛亥革命时说过这么一句话:“抛开经济、思想等方面,但从政治角度来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 请大家结合史实,论证这一观点。(观点明确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ehuan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5052003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