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8、毛主席在花山
庵东镇中心小学 史京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图文结合、查字典等方法学习“碾台、簸箕、笤帚、俺、旮旯”等词语。
2、通过课文描写的三件事情和细节描写,感受毛主席关心、爱护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
3、初步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语言描写的写作方法,并能迁移运用。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课文描写的三件事情和细节描写,感受毛主席关心、爱护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
难点:初步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语言描写人物的方法,进行语用。
四、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五3班的同学们,你们好。认识我吗?很荣幸能给你们上课,我听说你们班级中可个个都是精英。希望这节课上能领略到你们的风采。
说到精英,我想到了一个人。(出示图片:生说:毛泽东)你们已经学过过关于毛主席的课文了,对他有哪些了解?(生自由说。)《七律长征》让我们领略了毛泽东的诗人气质;《开国大典》让我们见识了他的领袖风采;《青山处处埋忠骨》不但让我们感受到一位父亲彻骨的悲痛,更让我们感受到他作为领袖宽广的胸襟。今天我们要随着课文《毛主席在花山》,进一步了解伟人毛泽东。准备好上课了吗?上课,起立。
(一)、揭题导入:
1、导入:看老师写课题。(板题)
2、读题:一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都读过了吗?读过几遍啊?读过那么多遍了啊,那学习单上的题目肯定难不倒你了,请你拿出学习单,完成一、二两题。(生自读,并完成学习单一、二两题。)
2、反馈:
(1)第一题,谁能读一读?(生读)
出示:石碾 簸箕 笤帚
师:这些都是以前农村里的生活生产工具。(出示图片)这是——石碾;这是——簸箕,这是——笤帚。
出示:俺 山旮旯
师:这组呢?(指名读,师正音。)这一组是北方方言,“俺”就是指——我;“山旮旯”呢?(山里狭窄偏僻的地方。)/学生说不出:“旮旯”在词典中的解释是:①狭窄偏僻的地方;②角落。联系上下文,你觉得课文中应该选哪一项意思?(生答:2)那“山旮旯”就是?(山里狭窄偏僻的地方。)
(3)出示:盛玉米 凉在石板上
师:这两个多音字读得很准。当他们用作动词时读——cheng和liang 。
师: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词语能读了,课文肯定也能读通了。
(2)第二题,谁来跟大家交流一下?(生说三件事:毛主席请群众回到花椒树下碾米;毛主席让警卫员给碾米群众喝茶;毛主席帮一对母女推碾子。)你们也是这样写的吗?看样子你们都概括得不错。
师:加上时间、地点连起来说这三件事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谁能说?
(1948年春夏之交,毛主席曾经在华山村住过一段时间。为了不影响他的工作,当地群众转移到村子另一头碾米,毛主席知道后,请群众到花椒树下碾米,还请碾米群众喝茶,并亲自帮一对母女碾米。)(如说得不好)第一件事之前加上起因,会更完整一点。谁再来说说?(如说得好)既简洁又完整,请你学着他的样子自己说一说。
3、读了课文,你感受到毛主席是个怎么样的人?(生答师简要板书:关心群众、平易近人、一心为民。)
三、学习语言描写
1、师:课文主要是通过哪方面的描写来反映毛主席的这些品质的?(语言描写)请你默读课文,找找写毛主席语言的句子,用括号括出来。想想课文是怎样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选择1-2处做简单的批注。
2、全班交流:谁能跟大家交流一下?
预设一:
毛主席皱了皱眉头,把拿起的香烟又放下了。“这怎么行?”他严肃地说,“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就影响群众的生活。昨天傍晚,我们一起散步,你也看见了,这个村只有两台石碾,让乡亲们集中到一个碾子上碾米,就会耽误一半人的正常吃饭。”
(1)(学生自己交流:宁可自己的工作受影响,也不愿耽误群众的生活。)对这段话,谁还有补充吗?(把群众放在第一位。)
(2)出示改变后的语句
“这绝对不行!”他说,“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就影响群众的生活!昨天傍晚,我们一起散步,你就应该看到这个村只有两台石碾。马上让群众们回到花椒树下碾米,不要耽误群众的正常吃饭。”
师:我把这段话进行了改写,你看,能换成我这段话吗?(不行)别急着回答,仔细读读这两段话。(生读、思考)
师:谁来说说看?(连用两个“!”语气显得很强硬,命令式的口吻。)文中“?”让人感受到主席说话时商量式口吻,语气温和、亲切。
师:他关注到了语气语调的区别,还有补充吗?(课文中说的“乡亲”,第二段用的是“群众”,“乡亲”给人的感觉更亲切。)一个词语就足以让我们感受到人物的性格。
师:这段语言描写就这样写出了毛主席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特点。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作者做到了让人物的语言体现人物的个性。(板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