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历史、现实与自我的相乘——2021全国新高考I卷作文题简评
今年,江苏省高考作文用的是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要求考生围绕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一文中“体育之效”的论述“亮见”。这体现了江苏省一以贯之的哲思偏嗜,同时也体现了全国新高考作文命题对学生独特感悟力、思辨力和表现力立体考查的指向。二者合一,亦能见出对语文课程标准中“创新精神”的思想呼应,对古人“各以所禀,自为佳好”(王充《论衡·自纪》)写作观的遥承。
与法国高考偏于“纯粹”哲学思辨力考查的指向不同,中国高考作文思辨力的考查更偏于历史、现实与自我的相乘,因此生命哲学思考的“仙气”中,更多人间的“烟火气”。
与历史对话,让传统优秀文化流过精神的河床,为自我赋能,为民族立魂,这种写作价值取向并非始于今年的全国新高考作文卷,去年的考查——就春秋时期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个人物,写一篇在班级读书会上的发言稿,已显示了精神上会通古今的追求。毛泽东的“强弱转化”论述中,与古代的祸福相依、相生相克、中道智慧、后来居上等思想,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相通的。“增益其所不能”一句更是对孟子“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思想的现代移植。学生参与其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是对我国古代精神道统的感应、会通、接续,更是对自我言语人格的牧养、言语使命的担承,为属我的言语表现与创造蓄势。
与现实对话,真切感受时代精神的脉搏,实现语文学习的内外会通,是为时代立命,也是为自我的思考立身。这从来就是江苏,也是中国高考作文的一大特色。江苏的如“拒绝平庸”“绿色生活”“品味时尚”,全国的如“诚信”“放下顾虑”“热爱劳动,从我做起”。这些命题因为与时代主题贴得很近,曾屡遭诟病——认为导致了学生一个口径唱颂歌,同质化思维严重泛滥;给所谓的“估题高手”创造机会,加剧了套题、宿构之风的泛滥。也难怪人们如此批评,因为确有这些弊病存在。如某省以冯骥才说过的一句话为材料——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就直接导致了同质化作文的批量出现。
不过,这种罪名不能套在与时代精神主题的对话上。每一个有良知,有责任感的人,都必须对时代的精神主题有所回应。“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自古而然。出现同质化思维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命题思想出了问题——可以命题,也可以命域,但绝对不能命意。上述材料就是借冯骥才的嘴巴,将意也给命了——人生如赛跑,比谁跑得快,跑得远。不围绕此意写作,即被视为跑题。如此,岂能不加剧同质化思维的奔涌而出?
今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虽然也是围绕时代主题“立德树人”展开,但已成功规避了上述弊病。因为其间的“意”在三个维度的相互作用中,可以生化万千,绝不会拘于一意——毛泽东虽是仅就“体育之效”而论,但思维层次极为丰富,至少涉及了三个层面:强身,锻炼以自强;强智,把握用强、用弱的度;强心,生而强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不必自悲,即使生而弱,也应坚信这是“天之诱我以至于强”,这又触及了“自我心像”(self-image)的建设问题。
特别是借强身而生发的对强弱变化的感悟,用强、用弱的太极思维和中道智慧的有机融合,还有心像建设的执念与克制,已然上升到“道”或“生命哲学”的层面,其间可以激荡、否定、孕育、生成的意涵实在是太丰富了。表面上看,是在谈体育对个人的小用,联系当时西方列强欺辱中华的黑暗现实,论者何尝不是在谈国家、民族的强弱转化,还有中华民族自强的渴望与信心?蔡元培当年倡导的“军国民教育”也有此意。不过,毛泽东的论析已经由实向虚,由个向类,由人向国,赋予了体育锻炼更多的思想价值——这与当时只注重强身健体,提倡在学校开设这个拳术,那个棍术课程的人的思想判然有别。所以,无论是价值论,道统论,甚至其间彰显的思辨艺术——从变化论到适“度”论,再到完形论,就有中国古代“一分为三”的思维智慧;强弱转化的论述中,让我们看到了太极思维的影子;用强、用弱的论述中,显然是中道智慧的再现。这为学生开辟了极其辽阔的思维空间,也为自我与历史、现实相乘,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思维把手或路径。
夏丏尊在《关于国文的学习》一文中说过:“写作是一种郁积的发泄,犹之爆竹的遇火爆发。教师所命的题目,只是一条药线。如果诸君是平日储备着火药的,遇到火就会爆发起来,感到一种郁积发泄的愉快,若自己平时不随处留意,临时又懒去搜集火药,火药一无所有,那么,遇到题目,只能就题目随便勉强敷衍几句,犹之不会爆发的空爆竹,虽用火点着了药线,只是‘刺’的一声,把药线烧毕就完了。”今年的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便很好地发挥了“点着了的火线”的作用。相信学生只要平时有历史的储备、生活的储备,自我体验与思考的储备,借这段文字的催发,一定会新见纷呈的。为民族立魂,为时代立命,为自我立心,这些看似遥不可及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