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伯父无裹言为题
引言
乾嘉为清代学术全盛时期,其成就远迈前代,而学术之发达往往要讲求方法的科学。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分析道:“然则诸公易能有此成绩耶?一言以蔽之曰: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而已。试细读王氏父子之著述,最能表现此等精神。
正文
王氏父子治学,无论其成就,还是其方法,都赢得后人的高度赞誉。王氏父子精于训诂之道,善于运用传统的训诂手段又有所创新和发展。通观《左传述闻》,王氏父子训释《左传》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明字词之古今义易:古有疾、速义。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又加范氏焉,易之亡也。”此处杜预注、刘炫、孔颖达之解皆失之。王氏评注疏家对‘易’字之注曰:“易,速也,疾也。古谓疾速为易也,后人不知易有疾速之义,或以为改易,或以为简易,望文生训而古义遂失其传矣!”怨:古有刺义。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诬其上而公怨之,以为宾荣。”怨,刺之。王氏评曰:“《正义》以为君怨,为怨怒之怨,失之矣。”
欲:王氏曰:“古义欲与好同义,凡经言者欲皆谓省好也。言欲恶皆谓好恶也。”《左传·成公二年》“:余锥欲放巩伯,其敢废旧典以泰叔文。”
第二,析《左传》中的专有名词政:专指正卿。《尔雅》:“正,长也。”王氏曰:“正卿为百官之长,故谓之正。”如:
《左传·桓公十八年》:“并后、匹嫡、两政、耦国、乱之本也。”
《左传·哀公十五年》“:庄公害故政,欲尽去之。”
偪:专指有碍于权。如:
《左传·襄公三年》:“楚公子申为大司马,多受小国之赂,以偪子重子宰。”
《左传·僖公五年》“: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偪乎?”
第三,破假借,求本字王引之《经义述闻序》:“训诂之指存乎声音。
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鞠为病矣。”[1]
刘又辛总结王氏父子考订假借字的方法,主要有:
(一)“得经意”—即从经文上下文和全篇文意判断假借字。
(二)利用前人传注,但不迷信传注,以是否能得经意为取舍标准。不合经意的要敢于以“己意逆经意”。
(三)“参以他经”,即同其他经文中的语言材料相参证。这就是用归纳法归纳同类语言材料。做归纳对比研究。
(四)“诸说并列,求其是”。用比较法辨明是非。
(五)“字有假借,则改其读”。即把假借字改读为本字。
(六)有时用同源词材料相参证以求得本字。(七)利用古音知识及方言材料以证古语本字。[2]如“又可以为京观乎”“、不可以终”条:
家大人曰:古“何”字通作“可”。襄十年《传》:“下而无直,则何谓正一。”《释文》“:何,或作可,误也。”陈氏芳林《考正》曰:“古文‘可’为‘何’字之省,未应遽斥为误。”宣十二年《传》“:今罪无所,而民皆尽忠以死君命,又可以为京观乎?”宋十行本,明闽本、监本、毛本,“可”皆作“何”。《唐石经》,宋
淳熙本、岳本皆作“可”。或曰作“何”者误。余谓“可”即“何”字也。此言古之为京观,所以惩有罪也。今晋实无罪,则将何以为京观乎?既曰“何以和众”,“何以丰财”,“何以示子孙”,又曰“何以为京观”,四“何以”文同一例。(《尔雅·释邱》疏引此亦作“何”。)《唐石经》作“可”者,何“”之借字耳,非有两义也。又襄三十一年《传》:“民所不则,以在民《书钱氏〈答问〉地字音后》、《六书音韵表书后》、《重修古今韵略凡例》等等;
学术专著:《经义述闻》、《经传释词》、《广雅疏证》、《读书杂志》中涉及古音的文字材料;王引之《与夏遂园书》,较之乃父又有所精进。王氏父子之所以能在小学、经学方面取得的成就,离不开他们精深的音韵学造诣,“有音韵学家而不治考据者,未有考据家而不通音韵”[3]。他们强调训诂必须将文字与声音结合起来,既要知文字,更要知声音训诂。正如王念孙在《广雅疏证自序》中谈到训诂的方法时说:“今则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博访通人,载稽前典。义或易晓,略而不论。于所不知,盖阙如也。”[4]
第二,文法的萌芽
中国之文法,传自西洋,其内容包括甚广,在马建忠《马氏文通》之前,中国没有系统的语法观念,一些学者,如汉代郑玄、唐代孔颖达已经有一些模糊的语法意识,发展到清代王引之之时,已经能够用语法解释经典、串通文意。在训释古书时,王氏父子主要是从文意、文势、文例、文章结构、篇章划分、行文特点、用词特点、句型特点、音韵特点等方面着眼辨误纠谬。如:桓公三年:“今灭德立违”。杜注曰:“谓立华督违命之臣”。家大人曰:“违,邪也。与回邪之回声近而义同。立违,谓立奸回之臣”。晋代杜预做注解时,把“违”解释成“违命”,这里“违”被看作是动词,王引之解释成形容词,“违”是“奸邪”之义,杨树达评论认为似乎更为恰当。文法学的意识,王氏虽不能明言,而心知之,亦有发明。《左传述闻》一书中在文法方面的收获略述如下:
(一)倒言:即目前语法所谓词序提前。如《左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