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从士林到官场7儒林外史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doc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从士林到官场7儒林外史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5 - 儒林外史之匡超人 一、教材说明:   《儒林外史之匡超人》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从士林到官场”的重要篇目。教材选自《儒林外史》第19-20回,选文着力塑造了儒林人物匡超人的形象,揭示了匡超人在儒林这个大染缸里最终由一位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成可笑无耻之徒的结局。 学生说明:   这项内容安排在高中二年级时段学习,在此之前,学生对四大名著已有接触,并且进行过研读与探讨;学生在对传统古典小说结构知识与语言文化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儒林外史》这部结构独特、艺术表现手段也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对科举制度以及古代士林有所了解。 二、教学理念:   立足文本,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述中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欣赏并品味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   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延伸到小说的有关章节,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三、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儒林外史》的主题。 2、掌握匡超人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1、精读文章,立足文本,分析匡超人人物形象。 2、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述中读出作者借人物所表达出的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封建社会“功名富贵”观念对纯洁士子的精神毒害。 四、教学重点 1、分析匡超人人物形象。 2、认识作者塑造匡超人形象的意义。 五、教学难点 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辐射有关章节,全面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导入   中国有句古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为什么? 因为古人向来信奉“学而优则仕”,通过读书考科举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实现他们鲤鱼跳龙门的梦想,但是回顾历史,我们也会发现很多士子们在考科举、求功名的过程中也被“八股”这个“吸魂器”扭曲了性格,吸干了灵魂。我们来看一张图片(多媒体展示),大家思考:这个手舞足蹈的人是谁?   对,是《范进中举》,54岁才中举人,喜极而疯,范进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经典人物,一个因为醉心科举,汲汲于功名而变得麻木空虚、精神极度扭曲的人物,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儒林外史》中的另一个典型形象——匡超人。 教学环节二:了解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 学生齐读相关内容,教师强调重点。   1、介绍《儒林外史》的作者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他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于是迁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生活相当贫困。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广泛的交游,长期同官僚、政客、名士之流的周旋,使他对官场的腐败,儒林的堕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于是寓居秦淮水榭,历时十余年,创作出不朽之作《儒林外史》。   2、介绍《儒林外史》的内容及主题 《儒林外史》假托明代故事,展示的是18世纪清代中叶的社会风俗画。既描绘了一幅儒林群丑图,又被视为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 《儒林外史》异常关注知识阶层的命运,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闲斋老人《序》) 教学环节三:情节梳理. 明确小说的三要素,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浏览课文选读部分,讨论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 教师举例:岁考中第、潘三下狱,学生自读,小组讨论总结概括其余情节,并展示,师生共同点拨,总结归纳 逼妻下乡(第4段)   停妻再娶(第5-6段) 安排葬妻 (第7段)   拒看潘三(第8段)   吹嘘自己(第9段) 教学环节四:课文把握,分析匡超人的形象特征,探究文章的主旨。 结合课文节选部分思考:匡超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主要依据是什么? 学生分角色朗读,找出文章中写人的细节,师生共同探究细节,分析手法,总结形象。 1.细节探究: 例一:又过了几时,给谏问匡超人可曾婚娶,匡超人暗想,老师是位大人,在他面前说出丈人是抚院的差,恐惹他看轻了笑,只得答道:还不曾。   匡超人听见这话,吓了一跳,思量要回他说已经娶过的,前日却说过不曾;但要允他,又恐理上有碍;又转一念道:戏文上说的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这有何妨!即便应允了。   (心理描写)   例二:不想教习考取,要回本省地方取结。匡超人没奈何,含着一包眼泪,只得别过了辛小姐,回浙江来。   匡超人听见了这些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17631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