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林则徐书法.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林则徐书法 打开文本图片集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等。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诗人。除此以外,林公的书法艺术也可谓自成一家。由于早年林则徐生性聪颖,在4岁时便由父亲“怀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书五经,并在其父林宾日的精心培养下,较早地进行书法训练。他从唐楷人手,系统地学习了颜、柳、欧、钟等诸体,并为应付科举考试认真地学习了馆阁体,这些学习都为以后打下坚实的基础。 20岁中举人后,因书法和文章俱佳受新任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招入幕府。26岁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开始进入官场。在京官时期由于身居清职,有机会结识福州之外的全国许多著名书法家如翁方纲、伊秉绶、阮元等人,又见识到许多友人同僚如郭尚先、梁章矩、钱泳等人的收藏,看到许多古人的真迹,拓展了视野,开阔了眼界,临摹的范围也从唐人扩展到晋王羲之、宋四家,其中米、苏两家钻研最深,中晚年后其许多行草作品都受其影响。友人程恩泽曾题诗赞扬林公书法:“柳家新样欧家法,更有河南婉而惬”。 由于长期以来关于林则徐书法方面的资料缺乏,学者很难对其书法艺术做较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有幸的是2021年末由福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和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合编的《林则徐翰墨》得以出版发行,为大家了解、研究其书法艺术提供了详实的文本资料。此书所收集的林公书法,以福州林则徐纪念馆珍藏的精品为主,包括对联、条幅、屏条、扇面、册页、诗稿、信札、书稿等。本文即依据此书试论林公书法,如有谬误敬请专家指正。 对联、横披、拓片 此书共录入林则徐对联十三副、拓片六幅、横披二幅。 首先从书写年份看,款识中明确题写纪年的有五件(对联二副、横披一幅、拓片二幅),没有写年款但可以从相关资料中推测年代的有四件(对联二副、拓片二幅)。这九件作品最早写于清嘉庆己卯年(1819年),时年林公34岁,最晚写于清道光庚子年(1840年),时年林公55岁。从款识来看,大部分作品为其中年时期题赠同僚、亲朋故旧的作品。其余的十二件作品年代虽不确定,但就其书法风格来看是约林则徐中年的作品。 其次从书体来看,楷体的有二件均为拓本(图1),分别写于林则徐34岁做京官和55岁授两广总督时期,早年用笔方入方出,字形虽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结构布置精严,上承下覆,左揖右让,局部险劲而整体端庄,无一处紊乱,无一笔松塌,通篇全以欧楷为范,显示出深厚的楷书功底。而后一拓本则直取柳体,结体布局平稳匀整体势劲媚,保留了左紧右舒的结构,运笔方圆兼施,运用自如。点画斩钉截铁,爽利挺秀,骨力遒劲,典型地体现了柳体楷书清俊劲挺、开阔疏朗的特点。行楷类的有八件。可以从款识与印章推断书写时间的有两件,均写于其中老年时期。用笔以圆笔为主浑厚粗重,笔画厚重,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有唐颜真卿多宝塔遗韵。结构内中宫收紧左右上下相互揖让,字形稍长,捺腿一波三折似有赵体余风(图2)。其他五件有形似颜真卿多宝塔,用笔融入晋人笔意的(图3);有结体以宽博为主调,行笔却以欧体为范的(图4);还有完全取自颜体的风格的(图5)。总之,林公行楷结体主要是以唐颜真卿为根基,融会了王羲之、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的笔法,作品庄严平和,有忠臣良将的凛然正气感。余下的十一件作品是行书,书写的年代大约是林则徐盛年时期。运笔抑扬顿挫,行笔快如疾风,不拖泥带水率性而为。运笔结体皆从王羲之脱胎而来,有些联上的字形、句式则直接取自《兰亭序》和《圣教序》。不仅完全继承了王字的飘逸、爽利、秀劲的一面,而且他还把唐楷的笔法融入到行书中。如图6中“长”、“华”字的横的写法、“门”字的外拓结体皆有唐颜柳的痕迹。值得一提的是,林则徐晚年写的著名对联就是这样典型的例子(图7)。这件作品通篇气势逼人,字形富有张力,点画结实力能扛鼎。如川、纳、仞、乃、千、无等字就是直接从《多宝塔》中借鉴过来,不言而喻颜体的特征体现得相当明显,另一个特点是行笔间常牵丝相连,气势上连绵不绝笔调婉约,这些都使人观之既感整体大气豪放细节又觉典雅精致。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创作这些作品的时间跨度长达二十几年,贯穿了林则徐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为其书法的演变提供了详实的实物依据。 冒中堂、屏条、扇面 中堂共收六件。正楷三件,其中《曾姨母陈太恭人九十寿序》和《诰封中宪大夫霁峰先生诰封林恭夫人王恭夫人七秩双庆序言》书写的时间分别是1819年和1838年,内容均是晚辈祝寿的文体,书体是清朝官方正式行文的馆阁体。此外还有一幅正楷是节临欧阳询《醴泉铭》(图8)。以上不难看出林则徐学习书法的源头和基础。除正楷外其他是行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选录的三幅行草中堂各有面目

文档评论(0)

180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