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虫鞘翅材料微结构、力学性能及联接机制的研究.pdfVIP

甲虫鞘翅材料微结构、力学性能及联接机制的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摘 要 本文以生活在三种不同生活环境(包括水环境、陆地环境、土壤环境)的9 种甲虫为研究 对象,从微结构、力学性能、鞘翅联接机制和鞘翅张合几何等方面对甲虫生物材料进行实验和 微结构观测,并就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 结构上,鞘翅是非光滑表面,主要存在2 种形貌:“犁沟状”条凸形貌和凹坑、凸苞分布形 貌,鞘翅断面 SEM 实验表明鞘翅是一种中空型轻质生物复合材料,由鞘翅背壁层、中空夹芯 层和腹壁层构成,而背壁层又是由黑色的致密外表皮层和数层纤维层相互交织后再铺设而成的 3 3 3 内表皮层组成,实验得到甲虫鞘翅的比重(单位:kg/m )为0.8×10 ~0.9×10 ;东方龙虱前附 足吸附脚掌上面布满“鞋形状”微型吸盘,侧缘长有许多微刚毛群,实验得到其最大法向吸附 力53.3mN ±7.68mN,最大切向吸附力213.5mN ±33.53mN,猜测其吸附机制包含微吸盘的真空 负压吸附和微刚毛群的Van der Waars 力粘附两种。 力学性能上,本文对9 种甲虫鞘翅进行了纳米压痕实验和拉断实验,纳米压痕实验测定了 鞘翅外表皮层的硬度和弹性模量参数值,结果由头部区域至尾部区域呈增大趋势,其力学性能 呈现拓扑分布规律,经线性回归得到甲虫鞘翅力学参数值为:硬度0.335GPa ±0.130GPa ,弹性 模量6.920GPa ±1.461GPa,而东方龙虱鞘翅硬度为0.475GPa ±0.089GPa ,弹性模量为8.214 GPa ±0.708GPa ,分别为甲虫鞘翅平均值的1.41 倍和1.19 倍,该结果体现东方龙虱鞘翅力学性能较 一般甲虫鞘翅优异;拉伸实验表明鞘翅的变形主要以弹性变形为主,鞘翅纵向强度极限要大于 横向强度极限,实验得到新鲜鞘翅强度极限值(σb)169.2MPa~194.5MPa,其比强度为 0.20~ 0.22( 比强度定义为材料的强度极限σb 除以材料的比重ρ),与超轻质镁锂合金相当(0.16~0.21) 。 联接机制方面,鞘翅采用了“楔形状”榫嵌入式联接机构,头部区域凸出榫片和楔形槽尺 寸较小,尾部区域凸出榫片和楔形槽尺寸较大,其几何结构由头部至尾部呈线性增大,在鞘翅 的凸出榫片端面均布满朝向一致的微刺突和微凸苞结构,该微结构主要加强鞘翅间的锁合联接, 鞘翅的联接机制主要经由两个阶段:一是合翅联接过程,二是锁合联接过程。 鞘翅张合机制方面,通过高速摄像机录制的鞘翅张合运动轨迹录像,分析甲虫鞘翅上标记 点的三维轨迹来描述甲虫鞘翅的张合运动机制,得到甲虫鞘翅的张合运动机制为:绕经过小盾 板位置的单轴的旋转运动;鞘翅仰角在30°~60°之间,甲虫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鞘翅在飞行当 中的能量消耗而选择了最适应的角度,鞘翅的张合过程易于控制且节能、高效。 综合上述,甲虫鞘翅是一种轻质、具高比强度和优异延塑性能的生物复合材料,该研究为 航空航天领域对于轻质高强复合材料的设计提供仿生的生物学基础。 关键词:仿生学,甲虫鞘翅,形态结构,联接机制,力学性能,鞘翅张合机制 i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In the dissertation, Morphological structures, mechanical properties, coupling mechanism and geometry of elytra opening and closing from 9 different beetles, which live in various environments (air, water, soil), were investigated. An analysis of the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indicates that t

文档评论(0)

ranfan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