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合并抑郁症之病位探析(基础医学范文).docVIP

消渴病合并抑郁症之病位探析(基础医学范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消渴病合并抑郁症之病位探析(基础医学范文) 文档信息 属性: F-00PH2R,doc格式,正文3191字。质优实惠,欢迎下载! 适用: 作为文章写作的参考文献,解决如何写好实用应用文、正确编写文案格式、内容摘取等相关工作。 作者: 佚名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搞要 1 关键字:消渴病;抑郁症;脏躁;病位 2 1 消渴病病位 2 2 脏躁病位 3 3 小结 5 参考文献: 5 论文原创声明(模板) 6 论文致谢(模板) 6 正文 消渴病合并抑郁症之病位探析(基础医学范文) 搞要 摘要:众多医家皆推崇消渴病病位可分为上、中、下三消,以肺脾肾三脏的病变为主,然消渴病病因病机复杂,可并发多种疾病,其病位也就各有不同。祖国医学认为,消渴病所并发的抑郁症可归属“脏躁”的范畴,而历代医家对“脏躁”之“脏”究竟意指何脏各有不同的理解。因而当消渴合并抑郁症时,对其病位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字:消渴病;抑郁症;脏躁;病位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8)02-0009-02 消渴病合并抑郁症是指在消渴的基础上出现抑郁症状,临床表现主要为情绪低落、内心痛苦、悲伤、苦闷、易失望和精神不振,乏力,睡眠障碍,严重者有自杀倾向。由于消渴病不能完全治愈,很多患者需要长期服药,加上来自生活、工作的压力增大,社会老龄化严重,笔者发现消渴病合并抑郁症的患者正在逐年增加。纵观古今,消渴病位在上、中、下三消是众多医家所推崇的,而抑郁症,在祖国医学中可归属于脏躁的范畴,但对于消渴病合并抑郁症的病因病机、病性病位等认识后世医家却各有不同,笔者才疏学浅,就其病位略述管见,以求正于同道。 1 消渴病病位 《太平圣惠方》首先提出“夫三消者,一名消渴,二名消中,三名消肾”。刘完素在此基础上于《儒门事亲》中作了专门论述,认为“若饮水多而小便多者,名曰消渴;若饮食多而不甚饥,小便数而渐瘦者,名曰消中;若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名曰肾消”[1]。而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出了“三消的脏腑定位,消渴属心,消中属脾,消肾属下焦”。此外,张从正也提出“上甚不已,则消及于肺,中甚不已,则消及于脾,下甚而不及于肝肾,外甚而不已,则消及于筋骨。四脏皆消尽,则心始自焚而矣。 夫上消者,《素问?气厥论》言“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正如王冰所说“心热入肺,久久传化,内为鬲热,消渴而多饮也。”然对上消的理解并不能仅仅局限于口渴一症,因肺热炽盛,肺津亏耗,未能布津滋养脏腑器官,因而感到口渴欲饮。而肺主治节,主通调水道,肺热炽盛,内热于里,治节失调,也可导致多尿的症状。 夫中消者,皆因脾失运化,升清降浊功能失常,津液输布异常所致。而消渴本属气阴两虚之证,胃热炽盛,症亦可见多食易饥。“消渴”病名最早见于《素问?奇病论篇》,“脾瘅者,数食 甘美而多肥也,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由此可知消渴病病因是嗜食肥甘厚味,病位在脾。《灵枢?本藏篇》“脾脆… …善病消渴。”也指出脾的功能失调是消渴病的发病关键[2] 夫下消者,肾之阴阳失调,肾不纳气,膀胱开合失司,可见多尿,更有甚者,“饮一溲二”,丢失大量精微物质,无以滋养肌肉骨骼,加之阴虚内炽,消灼津液,症见日益消瘦。 叶天士云:“三消之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因此后世诸多医家从肺、脾、肾三脏论治消渴的基础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结合各家所长,各有发挥,皆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2 脏躁病位 脏躁病首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甘麦大枣汤方: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右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3]。从原文可知,仲景描述了脏躁病患者皆有“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的症状,从现代医学看来,抑郁症的症状与脏躁相似,可归属于脏躁的范畴。然脏躁之“脏”,究竟何解呢?《内经》中虽无“脏躁”之说,但关于情志致病早有记载。《灵枢?本神》云:“心,休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愧乱,四肢不举……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不精则不正……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由此可见,五脏皆藏神,任何一脏失调均可引发情志失调,神乱不安,而五脏虽皆可为病,但其病位主要在心肺脾三脏。 《灵枢?卫气》言:“神生于五脏,舍于五脏,主导于心。”心者,君主之官,心是人体精神活动的主宰,心神是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中枢,五脏虽各有藏神,但主要是由心统驭。《灵枢?本神》言:“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odelov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