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 《石壕吏》 他忧国忧民,品格高尚,被誉为“诗圣”。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被后世称为“诗史”。 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1.在理解诗词含义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赏析名句,体味诗中蕴含的情感及风格变化 。 3.感受诗人的政治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到山东各处游历,《望岳》这首诗就写于这个时期。 品读赏析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自由朗读诗歌,想一想 这首诗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请联系具体诗句来谈谈。 请用诗句回答: 诗人站在泰山山麓,远望,看到—— 诗人收回视线,近望泰山,看到—— 诗人定睛细视,看到—— 面对这巍巍泰山,诗人心潮起伏,不禁发出了铮铮誓言—— 杜甫出生在公元712年,整个唐王朝处于上升时期,当时生活的人们普遍具有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建功立业,封侯万里,是当时人们普遍的人生目标。 杜甫有一个显赫的祖先,其13世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他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最为重要的宫廷诗人;杜甫写作《望岳》时,他的父亲杜闲当时正担任山东兖州司马——杜甫的家族有做官的传统,他一辈子坚守着“奉儒守官”的信条,以“立功立德立言”为终生的人生理想。 写尽了泰山高远幽深, 神奇秀丽的形神; 展现了诗人青年时代 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春望》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合作探究: 1.诗人所感之时是怎样的时,所恨之别是怎样的别? 2.谁在溅泪,谁在惊心? “白头搔更短”,其实是写实,虽然诗人这一年才45岁,但忧国,伤时,思家,悲己,都使他未老先衰。 历尽千辛万苦,杜甫终于从长安逃脱,到达了唐肃宗所在地,皇上见他忠心耿耿,赏给他一个左拾遗的官,也就捡起皇上遗漏的东西,相当于谏官。杜甫虽然有魏征直谏的勇气,但是唐肃宗却没有唐太宗纳谏的海量。于是,杜甫不可避免地被贬官了,尽管左拾遗本来就是个八品小官。从此,47岁的杜甫永远地离开了长安,颠沛流离,耳闻目睹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对于杜甫个人来说,这是巨大的不幸;对于诗歌创作来说,这是天纵的姻缘。一路上,杜甫写出了“三吏”“三别”这样的传世名作,逐渐成为了一个忧国忧民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石 壕 吏 苦命的老妇 妇啼一何苦,老妇之苦,苦在何处? 吏呼:汝家有男丁否? 妇啼: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吏呼:尚有他人否? 妇啼: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吏怒呼:如此,叫我二人如何交差? 妇悲啼: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忧国忧民,反映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扩读拓展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答:惊喜万分,归心似箭。 2.《石壕吏》与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答: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诵读积累 青年的杜甫,家境优越,豪情勃发,留下了千古绝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他诗才横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意气风发,信心满怀,渴望着建功立业:“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初中语文_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变色龙教学课件设计.ppt
- 初中音乐_第一单元 我们是春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初中地理_第三节 西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初中地理_第三节 西亚教学课件设计.ppt
- 初中英语_Module 7 Unit 1 Alice was sitting with her sister by the river.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初中语文_25 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初中道德与法治_你了解自己的情绪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初中体育_1体操技巧前滚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初中体育_1体操技巧前滚翻教学课件设计.ppt
- 初中历史_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