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寿光市洛城街道一中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诗词含义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赏析名句,体味诗中蕴含的情感及风格变化。
3.感受诗人的政治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重难点】
1. 体味诗中蕴含的情感及风格变化。
2. 感受诗人的政治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课前预习】
1. 熟读三首诗,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
2.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夫如何 青未了 决眦 搔 不胜簪 逾墙走 邺城戍 老妪 泣幽咽
3.作者资料: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大李杜”。
【课内探究】
一、情境导入
1.猜猜他是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首诗,了解一个人。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被后世称为“诗史”;他忧国忧民,品格高尚,被誉为“诗圣”;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就是——杜甫。”
2.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一起重读经典,感受杜甫的情怀,追寻圣人的足迹,或许,还能获得一些人生的启迪。(展示学习目标)
二、初读感受
1.自读,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
2.个读,读清节奏,读得气韵流畅。
3.齐读,读出理解,读得入情入境。
三、品读赏析
(一)学习《望岳》
1.自由朗读诗歌,想一想,这首诗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请联系具体诗句来谈谈。
(勾划批注,品味语言)
明确:
“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齐鲁青未了”语出惊人,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以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泰山的伟大和神奇。这两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细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2.读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
补充背景资料:
投影一:
杜甫出生在公元712年,整个唐王朝处于上升时期,当时生活的人们普遍具有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建功立业,封侯万里,是当时人们普遍的人生目标。
投影二:
杜甫有一个显赫的祖先,其13世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他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最为重要的宫廷诗人;杜甫写作《望岳》时,他的父亲杜闲当时正担任兖州司马——杜甫的家族有做官的传统,他一辈子坚守着“奉儒守官”的信条,以“立功立德立言”为终生的人生理想。
明确: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可选关键词: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
3.师小结:《望岳》一诗写尽了泰山高远幽深,神奇秀丽的形神;展现了诗人青年时代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正因为有如此深远的意境,这首诗历来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被刻在泰山山麓的岩石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蕴丰厚,有一种哲理美。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4. 学生激情背诵《望岳》。
(二)学习《春望》
合作探究:
1.诗人所感之时是怎样的时,所恨之别是怎样的别?
2.谁在溅泪,谁在惊心?
(要求学生先独立解读,有了自己的理解后再小组合作探究研读。)
补充背景资料: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明确:诗人所感之时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当时长安城被叛军占据,满目疮痍,春天来了,杂草丛生。所恨的别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他多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初中语文_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变色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初中语文_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变色龙教学课件设计.ppt
- 初中音乐_第一单元 我们是春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初中地理_第三节 西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初中地理_第三节 西亚教学课件设计.ppt
- 初中英语_Module 7 Unit 1 Alice was sitting with her sister by the river.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初中语文_25 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教学课件设计.ppt
- 初中道德与法治_你了解自己的情绪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初中体育_1体操技巧前滚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初中体育_1体操技巧前滚翻教学课件设计.ppt
- 初中历史_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初中英语_Module 5 Unit 1 We’d better get you to hospital.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初中英语_Module 5 Unit 1 We’d better get you to hospital.教学课件设计.ppt
- 初中道德与法治_面对生活中的不良诱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初中心理健康_9.大家走到一起来教学课件设计.ppt
- 初中美术_远古的呼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