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
? ?
川西地震史及调查村介绍
?
? ?
?
?
?
?
?
?
?
? ? ?
?
?
?
?
?
尽管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并未被提前预测到,但历史上汶、茂、理三县属于地震频发带,自有史料记载以来,经历过无数次的地震。近百年中,此区域还发生了两次7级的大地震,这两次地震也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但人们却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而是重建家园继续生活在这里。
一 历史上的川西地震
有关四川地震的资料,笔者主要参考了《四川地震资料汇编》[1]一书,此书分两册,是由多学科研究机构合作编写的。该书专门介绍历史上四川地震的珍贵资料,撰写人员参考了1000多种史料,足有万余册,书中收集的四川地震资料十分全面。因为笔者非地质学专业人士,该工作主要是对调查区域的地震历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选用此书。本书从有史记载至1979年的史料及新闻报道的材料中,摘出各文本中与地震相关的翔实资料,按照年代及一定的样式将资料整理成册。
根据书中的强震简目[2],自公元前26年至1979年5月22日,四川省共有274次强震[3];按照中国的历史年代划分,在1911年之前的封建时代;有61次强震;在民国时期,1911~1949年间有47次强震;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至此书编写时的1949~1979年间有166次强震,1949~1979年的30年间发生的强震就占总数的60.5%,从此数据可以得出四川地震明显在近现代频发的结论。古代的史料对地震的描述较为简单,有的只是短短几字,对地震的级别测定不一定准确,可能存在一些出入。鉴于导致人员伤亡的大型地震,有较完善的记录,而且本书关照的史料十分全面,可以认为四川地震在近现代频发的结论的信度较高。
笔者从强震简目中摘出大于、等于7级的大地震,四川地区在历史上共发生了11次,分别是1536年(西昌),1725年(康定),1786年(泸定磨西),1816年(炉霍),1850年(西昌),1866年(甘孜),1923年(炉霍、道孚间),1933年(茂汶叠溪),1948年(理塘),1955年(康定折多塘),1976年(松潘小河一带)。在这11次地震中,震中与本次调查区域接近的是1933年和1976年的两次,而又以1933年地震的震中位置最为接近。
因此,笔者将对1933年的特大地震做一些说明,本项目调查区域集中于汶、茂、理三县,此区域在1933年特大地震中也受到了巨大的损失。在《四川地震资料汇编》一书中关于1933年的地震资料比其他年代的都多,因为当时已经有报纸、电报等新闻通讯媒介,所以保存的资料相当丰富,而且由于是特大地震,余震不断,还引发水灾,造成次生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十分严重。1933年最开始的记录见于1月16日理县的地震,资料原文是“川理番地震”[4],载于《人文月刊》大事类表4卷,1期4页。同年5月,在南充、乐山、泸县都有地震,但持续时间较短,而且并未因此造成人员伤亡。1933年特大地震发生时间是当年8月25日,地点为茂县叠溪、黑水、汶川、理县、松潘一带,也正是本次调查的区域,此次地震发生初期,由于道路堵塞,政府当局无法获悉松潘的受灾情况,与汶川大地震很相似。《民国档案》[5]中有如下一段文字。
据调查报道称,茂县叠溪镇全部陷落,南北约卅余里,东西约五十里,松坪沟群山倒塌,岷江上游河流阻塞,松茂大道已无通路,松城情形尚不明瞭,人民伤亡财产损失为数极巨,全屯均受波及,房屋墙垣道路桥梁破坏甚多,实空前未有之奇祸,请转电恳发款赈济等由。
在8月25日大地震之后,此地区余震不断,同年9月一直持续到12月31日都有较强震级的地震发生,其间10月23日至11月24日每天都有较强地震,12月6日更是大震六次。在第二年即1934年的1~10月间又发生数十次强震,此次大地震才算告一段落。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的《西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丛刊:四川叠溪调查记》[6]中,据茂县震灾救济委员会调查,此次地震直接损失主要有:死亡人员6945,受伤人员1925,房屋倒塌5180,难民5124,牲畜死亡9678。
水灾是在大地震之后,于10月9日爆发积水,10月12日灌县杨县长钧寿文电报称:佳夜大水,当地红十字会灌县分会及各机关法团电称,“佳夜一钟大水淹至,上起茂、理、汶川,下迄崇(宁)、郫、温、双、崇、新各县均受巨灾”[7]。在1958年的《叠溪地震琐记和对地震的初步认识》[8]一文中,对此次震灾和水灾造成的损害,做了如下的概括。
据不完全统计,震灾和水灾死亡人口六千一百三十五人,其中叠溪城居民死亡五百七十多人,松坪沟、黑水河各死亡一千三百多人,死亡原因全属震灾。财产损失:冲毁农田七千七百多亩;房屋六千八百多处;粮食二百多万斤。灾民人数一万二千八百多人。松坪沟内羌民的石砌房全被震毁。黑水河碉楼大都震垮。
另外,在《茂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