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机构编制法制化建设之历史必然性及现实紧迫性(工商管理毕业论文).docVIP

我国机构编制法制化建设之历史必然性及现实紧迫性(工商管理毕业论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机构编制法制化建设之历史必然性及现实紧迫性(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文档信息 主题: 关于“金融或证券”中“股票经典资料”的参考范文。 属性: F-0110M4,doc格式,正文4716字。质优实惠,欢迎下载! 适用: 作为文章写作的参考文献,解决如何写好实用应用文、正确编写文案格式、内容摘取等相关工作。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搞要 1 关键字:机构编制;法制化;必然性;现实性 2 一、历史的必然:传统官僚体制的镜鉴 2 二、现实的紧迫:现代政治发展的归向 4 三、小结 6 参考文献: 7 论文原创声明(模板) 8 论文致谢(模板) 8 正文 我国机构编制法制化建设之历史必然性及现实紧迫性(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搞要 摘要:机构编制工作是行政管理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运行畅顺、管理科学的行政机构都在编制上有着科学精致的设计。在“四个全面”的伟大历程中,机构编制法制化建设有着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的紧迫性 关键字:机构编制;法制化;必然性;现实性 中图分类号:;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4-000-02 机构编制工作是行政管理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运行畅顺、管理科学的行政机构都在编制上有着科学、精致的设计。我党历来高度重视机构编制工作。毛泽东主席说“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从一方面说明机构编制中人这一“活的因素”的重要性。党和国家对编制工作非常重视,党的十六大首次将“实现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写入报告,开启了我国机构编制法治化的进程,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为机构编制管理的精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干部要学点历史》中强调“要学习和借鉴中国历史上治国理政的丰富经验”,则为进一步深化机构编制工作提出了传统的借鉴和本土化要求。因此,本文不揣谫陋,通过对机构编制进行历史的反思和借鉴,对我国机构编制法制化建设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予以分析,以增强我国机构编制工作的法治化进程,从而为我国“四个全面”建设提供一定的机构支撑。 一、历史的必然:传统官僚体制的镜鉴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我国,在官僚体制改革上有自己比较成熟的管理经验和一套较为完整的官僚机制。早在西周时期,《礼记》里面就对大司寇、小司寇等机构的职责就有明确的规定,之后历代王朝都有因有革,总之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唐代,还出现了中国第一部行政法典《唐六典》,该法典可以认为是对唐以前机构编制的历史概括和精简提升,这一做法也为后代王朝所借鉴。总起来,我国官制机构有以下几个特征: 重视机构设置的法定化。“三尺律令,人事出其中”[1]。我国古代官制出于综合政治考虑,在机构设置上重视法定化,防止设置的任意性。所以如此,是和中国的礼法传统不可分。“古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自卿大夫以至于庶人,各有等差,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1] 不难发现,这种做法既能通过“各有等差”,满足于人一定的向上愿望,同时又通过“民服事其上”,建立一定的等级程序,杜绝官制中的奔逐之风。通过用法的形式明确职责,“典正法度,以职相参”,从而改变“职事难分明,无益于治乱”的不当运行[1]。这种做法不影响设置上的灵活性,而这种做法则多通过兼职的方式解决,既防止存在推诿情形,又可节约编制。如金代为解决榷盐问题,就采取这种办法。章宗泰和三年(1203年)二月“以解盐司使治本州,以副治安邑” [2]这种通过使、副的关系,就体现了在机构设置上一定的灵活性。 重视考课?热莸奈榷āV泄?古代官制一大特点就是非常重视官制考课,通过考课既能增进官员任职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又通过考课发现廉吏、能吏,从而实现官吏的良性流动和有效激励。即使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王朝更迭频繁,但对于官员考课仍不放松。晋武帝规定“五条诏书”以考课官员“一曰正身,二曰勤百姓,三曰抚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3]内容就包括官员道德,劝励百姓,抚恤孤寡,奖励农业和禁止腐败等?热荩?覆盖面可谓很广。而且?热菀菜媸庇兴?调整,体现时代性,但重视考核官员道德和奖励农桑等内容变化不大,这反映了中国官制重视官德的良好传统。即使对于有惠政于民的官员,在奖励的基础上,也给予一定的限制,反映了古代政治的理性。如北魏孝文帝规定:“自今牧守温仁清俭、克己奉公者,可久于其任,岁积有成,迁位一阶。” [4]对于官员有政绩者,除了奖励,且可以“久于其任”,对任期多久没有限制。而到宋代,则除了奖励外,对于官员任期连续则给予禁止。明确规定“文臣以四年,武臣以五年” [5],而且考课内容也发生了些许变化。“中铨考课之法,以才实为差;外台荐籍之章,以干廉为重” 。[6]但这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gui199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