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总论.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医学影像学;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骨关节 第三章 呼吸系统 第四章 心血管系统 第五章 消化系统 第六章 泌尿系统;精品资料; 你怎么称呼老师?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教师的教鞭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总 论;前 言 ;-总论-;2. 什么是影像诊断(imaging diagnosis);伦琴和X线的发现; X线的发现 1895年11月8日(一个周末下午),伦琴在实验 室作阴极射线研究时,偶然发现的;X线的产生;X线的特性 ;X线成像原理及密度概念 X线成像过程: 荧光屏(亮暗不同的影像) X线 人体 X线胶片(黑白不同的影像) 穿透性 各组织、器官 荧光作用 存在密度与厚 摄影作用 度差异 ;-总论-;-总论-;密度概念:人体组织根据密度不同分为;-总论-;-总论-;X线图象的特点;X线检查方法;-总论-;X线检查方法;-总论-;X线检查方法;-总论-;-总论-;步骤 方法 结论; 其它影像检查方法; 计算机体层摄影 (Computed tomography,CT) 1969年由 Hounsfield设计成功,1972 年 运用于临床,只能头颅扫描,1974年全 身 CT 问世。并被认为是医学领域内继X 线发现以来又一次重大革命。 九十年代后,出现全新扫描概念,就是 ★螺旋CT(SPCT):多层螺旋CT(64层)、双源CT ★电子束CT(EBCT) :心血管 ;1969年 Hunsfield发明CT 1972年 第一代CT(头颅CT)问世 1974年 第二代CT(体部CT)问世 1989年 螺旋CT问世: (单层/圈) 1998年 4层螺旋CT : (4层/圈) 2002年 16层螺旋CT :(16层/圈) 2003年 64层螺旋CT : (64层/圈) 2005年 双源螺旋CT; CT成像原理 ;CT图像特点 CT图像是由一定数目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象素按矩阵排列所构成。具有下列特点: ◆ 数字化成像 ◆ 断面???示,并能进行任意方向重建 ◆ 密度分辨率高;CT的临床应用 中枢神经系统:广泛 头颈部:五官(细微结构) 胸部:肺、心血管 腹部与盆腔 骨关节;;图像后处理技术:CT重建(组) 再现技术:MIP、VR、SR 虚拟内镜;MIP;*;*;*;*;*;*;;*;*;*;*;CT仿真内窥镜;*;*;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核磁共振(NMR)是一种物理现象。MRI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所产生的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成像技术。 ;MRI成像基本原理 MRI图像特点:信号 ◆多参数成像 ◆多方位成像 ◆流空效应 ◆质子弛豫增强效应与对比增强 ;MRI的临床应用 功能性磁共振(fMRI) 禁忌症:电子器件、铁磁性物质 适应范围及优势:中枢、后颅凹、 软组织、关节、心血管;*;*;-总论-;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化的影 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 影的减影是新一代血管造影 的成像技术。 ;-总论-;介入放射学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介入放射学始于60年代,从Seldinger技术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进入80年代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全身各个系统多种疾病的诊断于与治疗。 ;;-总论-;-总论-;-总论-;-总论-;超声成像(USG) 超 声检查是利用超声(频率>20000Hz )的 物理特性和人体组织器官声学上

文档评论(0)

sh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