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预后 第三十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 五十三分。 第三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 五十三分。 32 Mayo Clinic patients with C3 GN, 10 (31%) of whom had evidence of a monoclonal immunoglobulin in serum. 第三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 五十三分。 Company Logo 第三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 五十三分。 Company Logo 第三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 五十三分。 第三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 五十三分。 第三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 五十三分。 第三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 五十三分。 第三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 五十三分。 C3肾病发病机制 补体调节异常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及获得性 遗传因素:大多数属常染色体隐性传,少数为显性遗传,备解素属X 染色体连锁性遗传 获得性:自身抗体的形成,目前研究的最多的是因子H,还有B因子和C3NeF 第三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 五十三分。 将细胞病相关C3肾炎的机制 A unique monoclonal Ig λ light chain dimer (protein LOI) was isolated from the serum and urine of a patient with hypocomplementemic MPGN. In vitro the λ light chain dimer ef?ciently activated AP Company Logo 第四十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 五十三分。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 五十三分。 2012年全国年会疑难病例讨论 2012年08月01日在我科再次CPC讨论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 五十三分。 患者:王国庆 性别:男 年龄:44岁 ID: 1002481950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 五十三分。 病史特点 NS伴高血压和少量血尿,经MP+CTX治疗后尿检完全缓解。因股骨头坏死激素减量后复发。 我院活检:C3肾炎 肾组织轻链阴性。 未查血轻链比值和免疫固定电泳。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 五十三分。 肾活检免疫荧光 C3++,弥漫分布,呈颗粒状沉积于血管袢,余阴性,Fibrin:2个肾小球节段血管袢阳性 IGs+轻链染色:阴性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 五十三分。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 五十三分。 停激素,改TW无效,换CSA后SCR高,协和重复活检:MPGN C3+/-~+。肾组织KAPPA轻链阳性,沉积于肾小球血管袢。无骨髓瘤、淀粉样变性依据。 第一次免疫固定电泳-,第二次血尿均见Kappa链单克隆条带。 诊断:轻链病 停CSA,改用地米+反应停后完全缓解至今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 五十三分。 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Mutations or antibodies to complement factors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 五十三分。 补体的活化 ,H,I,MCP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 五十三分。 浆细胞病和C3肾炎之间是伴发关系还是因果关系? 如何解释两次活检肾组织C3及轻链的变化? 王国庆的诊断? MP+CTX完全缓解如何解释? 本次讨论病例童田枝为何同样采用地米+反应停无效?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 五十三分。 C3肾小球病命名的发展历程 1974年,韦鲁(Ver roust)等发现,在一组肾病患者的肾脏病理组织免疫荧光检查中,肾小球上只有补体C3沉积,免疫球蛋白和C1q阴性。 随后的研究者们认为,这组患者可能是一类新的肾小球病,但对其的命名一直未能统一,先后经历了 “mesangial isolated C3 deposition”、“isolated C3 mesangial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 “isolated C3 mesangial glomerulonephritis” “C3 mesangial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 tis”、 “C3 glomerulonephritis”? ??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 五十三分。 从以上对该类疾病命名的过程不难看出,最开始被纳入这一疾病的患者,其肾脏病理特点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随后逐渐发现其发病与补体旁路途径调节的异常有关。 后来又发现,部分Ⅰ型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