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为字被动句的历时演变研究(历史学毕业论文)
文档信息
属性:
F-01833R,doc格式,正文11229字。质优实惠,欢迎下载!
适用:
作为文章写作的参考文献,解决如何写好实用应用文、正确编写文案格式、内容摘取等相关工作。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2
搞要 2
关键字:为 被动句 被动标记 被动助词 施事介词 2
一、以往学术界的观点 2
(一)“为”字被动句产生于上古时期,“为”是被动标记 3
(二)含有被动意义的“为”字句是判断句,“为”是判断词 3
(三)含有被动意义的“为”字句是主动句,“为”是动词 3
二、“为”字被动句的形成及被动助词“为”的语法化 4
(一)“为”字被动句的最初形式 4
(4)彼其父为戮于楚,其心又狷而不?e。(《国语?楚语下》 5
(二)被动助词“为”的语法化 6
三、“为”字被动句的形式发展变化及施事介词“为”的形成 7
(8)战而不克,为诸侯笑……(《左传?襄公十年》 8
(10)不为酒困。(《论语?子罕》 8
(二)“S为N之V”式“为”字被动句的产生 9
(14)(纣)遇周武王,遂为周氏之禽。(《管子?七主七臣》 10
(三)“S为N见V”式“为”字被动句的产生 10
(15)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庄子?至乐》 11
(四)“S为N所V”式“为”字被动句的产生 11
(17)楚遂削弱,为秦所轻。(《战国策?秦策四》 11
(20)公子?n何罪而为商鞅所擒?(《论衡?祸虚》 12
(22)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孟子?滕文公下》 12
(六)“S为N之所V”式“为”字被动句的产生 14
(29)悲仁人之尽节兮,反为小人之所贼。(贾谊《惜誓》 15
(七)“S为N所见V”式“为”字被动句的产生 15
(八)“S为N之所见V”式“为”字被动句的产生 17
四、结语 17
参考文献: 18
论文原创声明(模板) 19
论文致谢(模板) 19
正文
为字被动句的历时演变研究(历史学毕业论文)
搞要
摘要:摘要:从春秋时期到东汉末期,汉语中出现了多种形式的“为”字被动句,可以分为两个系列:“S为V”和“S为NV”。“S为V”系列被动句的被动标记“为”是被动助词,是由动词“为”的“成为”义演变成的,演变的机制是重新分析;“S为NV”系列被动句的被动标记“为”是施事介词,是由被动助词“为”演变成的,演变的机制是句法地位的改变
关键字:为 被动句 被动标记 被动助词 施事介词
从春秋时期开始,汉语中陆续出现了多种形式的“为”字被动句。以往不少学者对“为”字被动句进行了探讨,但在“为”字被动句的来历及被动标记“为”的语法化问题上,仍存在着分歧,同时也没有对“为”字被动句的发展演变过程和机制进行系统地说明,对被动标记“为”的语法化机制的认识也有所不足,因而有必要作进一步探讨。
一、以往学术界的观点
关于“为”字被动句的来历以及被动标记“为”的语法化问题,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一)“为”字被动句产生于上古时期,“为”是被动标记
这种观点认为,“为”字被动句在上古汉语中就已经存在,“为”是被动标记,但是并没有探讨被动标记“为”的语法化问题。杨树达《高等国文法》(1930:15、128、267)认为,上古汉语中的“S为V”和“S为NV”句式都属于被动句,“S为V”句式中的“为”是助动词,“S为NV”句式中的“为”是“表被动”的介词。王力《汉语史稿》(1980:421-422、424-425)认为,“S为NV”句式属于被动句。比较有影响的古汉语语法专著和高校的古汉语教材一般也都持这种观点。
(二)含有被动意义的“为”字句是判断句,“为”是判断词
这种观点认为,含有被动意义的“为”字句本质上是判断句,这实际上是认为那些含有被动意义的“为”字句是以判断句的形式表示被动的意义。如马建忠在《马氏文通》(1898:160-161)中指出,上古汉语中含有被动意义的“S为N所V”句式是判断句,其中的“为”是判断词。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1942:38-39)一书中指出,含有被动意义的“为”字句是“被动式”,但他认为其中的“为”是“系词”(即判断词)。卞仁海(2002)指出,“最初的‘为N(之)所V’结构是判断句式,正是被动式‘为N(之)所V’的源头”
(三)含有被动意义的“为”字句是主动句,“为”是动词
这种观点认为,上古汉语中含有被动意义的“为”字句本质上是主动句,它是以主动句的形式表示被动的意义,其中的“为”是动词,意思是“成为”。这种“为”字句后来演变为被动句。如俞敏(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的路径探索(历史学毕业论文).doc
- 论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历史学毕业论文).doc
- 大学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历史学毕业论文).doc
- 多元理性主导农户的差别化生产研究(历史学毕业论文).doc
- 全要素生产率增加值率评价经济增长质量的效果比较(历史学毕业论文).doc
- 论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调查之争(历史学毕业论文).doc
- 闪光灯与足迹灯在足迹拍摄中的比较研究(历史学毕业论文).doc
- 从一起争议案件看不作为犯罪的保证人与共同过失犯罪(历史学毕业论文).doc
- 非法占有目的司法推定的现实困境及路径探析(历史学毕业论文).doc
- 刑事案件审前社会调查制度实证研究(历史学毕业论文).doc
- 起来的语法化和习得过程的关系分析(历史学毕业论文).doc
- 趋向补语起对述语的限制分析(历史学毕业论文).doc
- 南北朝文中比字比较句的南北差异研究(历史学毕业论文).doc
- 旅游资源翻译语料库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历史学毕业论文).doc
- 王光祈语言学习与翻译实践活动对当代译者的启示(历史学毕业论文).doc
- 浅析现代汉语中的首席XX官(历史学毕业论文).doc
-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版浅析(历史学毕业论文).doc
- 承德方言中的满语词汇及其开发利用研究(历史学毕业论文).doc
- 省略性双音复合词的内部语义关系(历史学毕业论文).doc
- 人力资本积累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影响研究(历史学毕业论文).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