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主体对史料运用的问题(历史学毕业论文).docVIP

探讨主体对史料运用的问题(历史学毕业论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讨主体对史料运用的问题(历史学毕业论文) 文档信息 属性: F-0183VC,doc格式,正文6294字。质优实惠,欢迎下载! 适用: 作为文章写作的参考文献,解决如何写好实用应用文、正确编写文案格式、内容摘取等相关工作。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搞要 1 关键字:探讨,主体,史料,用的,问题,史实,史料,就是,人类,历史上 2 一、史实史料型 2 二、实理同一史料型 4 三、哲理性史料型 6 参考文献: 9 [2]阮元.周易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 9 论文原创声明(模板) 10 论文致谢(模板) 10 正文 探讨主体对史料运用的问题(历史学毕业论文) 搞要 摘要:史实史料就是人类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被当时人或后人如实记载的材料,下面是小编搜集的一篇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史料是人类的遗产,得史料之途径,不外两种:一曰在文字记录以外者;二曰在文字记录者1.笔者这里所说史料特指文字遗存。学界从主 关键字:探讨,主体,史料,用的,问题,史实,史料,就是,人类,历史上 史实史料就是人类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被当时人或后人如实记载的材料,下面是小编搜集的一篇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史料是人类的遗产,得史料之途径,不外两种:一曰在文字记录以外者;二曰在文字记录者[1].笔者这里所说史料特指文字遗存。学界从主体认识的角度来探讨此种史料的相对较少①.笔者在他们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来继续深入探讨主体对史料运用的问题。 人类遗留下的史料由于时空情境别异、个人认知水平不同等,今人解读前人的文字遗存可能会存在差异,尤其是一些哲理性史料,如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2]13-14等。此种史料具有深刻道理,是人类在数百年经验积累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因此我们在读原文的时候就可能得出不同的认识,故在理解、引用此类史料的时候,各凭自己的见解高低,可能会存在断章取义的解读。 然而对研究历史及史学的学者来说,对一些史料的断章取义绝对是大忌。严耕望认为,断章取义地引用史料也是一种极常见的毛病,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的人们,故意断章取义,以成其曲说,自不必论。就是一般学人也常犯此病,尤其主观强而学力不深的学人更易犯此毛病[3].他还举出很多典型的例子说明断章取义的危害。但笔者以为,一些史料可以断章取义,只是运用的程度有差别,可能存在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史实史料,二是实理同一史料,三是哲理性史料。 一、史实史料型 史实史料就是人类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被当时人或后人如实记载的材料。人类文明可作史实史料的很多,是组成历史骨骼的材料。但是,我们所接触到的历史事实从来不是#39;纯粹的历史事实#39;,因为历史事实不以也不能以纯粹的形式存在:历史事实总是通过记录者的头脑折射出来的[4],它是一种观念性的精神产品[5].因此,笔者说的史实史料也是史家头脑中主观反映的存在,但他们记下这些尽量做到尽其天而不益以人[6]220. 然而,记载史实者可能会以当时的方式来传递文献,本来在当时人看来是史实,但后来史家解读此史实会因时空差异、文献传承局限、主体认知参差等,导致对该史料理解的迥异。 因时空差异导致史实理解存疑的有许多,如顾颉刚提出孟姜女即《左传》上的#39;齐梁之妻#39;[7],这本是个历史事实,可经过后人的追加却从哭夫崩城变而为#39;旷夫怀征夫#39;[8]110.这个典型事例反映出历史事实因时空差异的转变,以及后人对历史事实随意增删篡改等。若我们不明白这个事件的源流,就有可能理解有误,把后来误改看作真实历史事件。另外,有因文献具有局限,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在内容上往往会产生许多错误。这些错误中,最为常见的是衍文、脱文、讹文和倒文。[8]85近人章钰曾采用各种宋本校订《资治通鉴》正文,章氏自言校出了脱、误、衍、倒四者,盖在万字以上。内脱文五千二百余字,关系史事为尤大[9],就是一典型事例。这样在原史料中,衍、脱等可能造成史实史料失真的典型还有《后汉书·郑玄传》记载郑玄在追述自己的经历,言曰:#39;吾家贫,不为父母群弟所容#39;[8]85.这里据阮元及其弟子陈鳣利用碑文和元刻本《后汉书》进行校勘,才发现此句话中的#39;不#39;字为衍文[8]85.一个否定词的增加完全改变史实,类似还有许多。主体尤其史家往往从自己最熟悉最懂得的知识出发去理解历史[10],如高宗凉阴这个史实。子张曾问:书云,#39;高宗凉阴,三年不言,何谓也#39;?[11]159孔子回答为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11]159.胡适根据古籍记载及推理考证,认为高宗凉阴,三年不言,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gui199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