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pptx

  1. 1、本文档共8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中药的 有毒与无毒 北京中医药大学 常章富 ;一、有毒无毒的源流; 有毒与无毒,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药有毒与无毒的认识,可以上溯到远古时代。 ; 西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云: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 说明在原始社会,先祖通过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对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已经有了初步了解。 ; 周代,医药学家已学会了用药物的“毒性”(即药物的偏性)治病。故《周礼·天官·冢宰》有“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之说。;战国秦汉之间,《黄帝内经》关于药物“有毒无毒”的论述,说明医药学家进一步认识到药物可分为有毒与无毒两类。 ; 同时,医药学家不但认识到药物可分为有毒与无毒两类,而且也初步认识到“有毒”药物对人体的毒害程度不同,并将毒害程度分为“毒”与“大毒”两级如: 据北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九百八十七引《吴氏本草经》云:“阳起石:扁鹊:酸,无毒”; 卷九百八十九引《吴氏本草经》云:“茯苓:扁鹊:甘,无毒”; 卷九百九十一引《吴氏本草经》云:“人参:扁鹊:有毒”;卷九百九十引《吴氏本草经》云:“藜芦:扁鹊:苦,有毒”; 卷九百九十三引《吴氏本草经》云:“马刀:扁鹊:小寒,有大毒”;卷九百五十一引《吴氏本草经》云:“斑猫:扁鹊:甘,有大毒”;等等。 ; 汉代,药物的有毒无毒理论,同四气五味一样,已成为指导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 《神农本草经》在序例中论述了毒药的配伍、炮制及使用方法;在正文中又将所载365种药物,按其有毒无毒分为上中下三品: 上品“无毒”,大多为补虚扶正之品; 中品“有毒或无毒”,为补虚扶弱或祛邪抗病之品; 下品多“毒”,为祛邪攻积之品。; 魏晋南北朝,人们对毒性药物的认识逐步加深,分类也由两级升至三级。如: 魏人吴普在《吴氏本草》中曾承袭前人经验,也将“有毒”药物分为毒与大毒两级; 梁人陶弘景在撰写《名医别录》时,将所载有毒药物的级别分为大毒、有毒、小毒三级,并逐一标明大毒、有毒、小毒、无毒”。;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六·解诸药毒候》明确指出“毒有大小”。; 唐代,在甄权的《药性论》与苏敬等编著的《新修本草》中,均仿效陶弘景,亦将有毒中药分为大毒、毒、小毒三级,如: 《药性论》云:“水银:有大毒”;“飞廉:有毒”;“云母:有小毒”等。 ; 王冰在《次注黄帝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提出在使用药物时要做到:“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 这些论述,至今仍为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原则。 ; 五代时期,《日华子本草》将有毒中药的分级增加了“微毒”一级,由三级分法上升为四级分法。 据宋人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记载,《日华子本草》曾云丹砂、雄黄、生银、铁、伏龙肝、赤铜屑、锡铜镜鼻等均为有“微毒”之品。 ; 宋代,掌禹锡等在编著综合性本草著作《嘉祐本草》时,接受了《日华子本草》的四级分法,也将有毒中药的分为大毒、毒、小毒、微毒四个等级。之后,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等综合性本草,均采用了四级分级法,如云:生金、独自草、青腰虫等有大毒;石胆、白头翁、龟甲等有毒;铜矿石、千里及、蛤蚧等有小毒;罗勒、莴苣、佛甲草等有微毒。 ;金代的张子和、明代的张景岳、清代名医徐大椿、吴瑭等对有毒无毒的理论与内容不断补充修正,使其日臻完善。;二、 有毒与无毒的含义;(一)“毒”字的本意 各国的传统医药学,都与本国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我国的中医药学,本来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不例外。所以,要弄清中药学中的有毒与无毒的内涵,就必须从文字学入手,首先弄清“毒”字的本意。 ;今考,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第一下》云:“‘毒’,厚也。害人之屮,往往而生。从‘艸’,毐声。” 屮:即古草字,同艸。又读澈,意指初生的小草或草芽,长旺盛了就要用“艸”字表示;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第一篇下》注云:“‘毒’兼善恶之辞,犹‘祥’兼吉凶,‘臭’兼香臭也。” 注:祥:福,善,吉凶之征兆。引申为顺。从示,羊声。古作羊,吉凶之先见。 臭:兼香臭,此作香气,即另一种香气。香臭是很难区别的。; “字义训厚,字形何以从艸?盖制字之本意。因害人之草往往而生,往往犹历历也。其生蕃多,则其害尤厚,故字从艸,引申为凡厚之义。” 也就是说,所谓“毒,厚也”的厚,其本意应该是一个中性形容词,表示“多也”、“重也”、“剧也”、“峻烈也”等。 ; 据此推之,“恶而厚”可谓之为“毒”,“善而厚”也可谓之为“毒”

文档评论(0)

文单招、专升本试卷定制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专注于研究生产单招、专升本试卷,可定制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5017062000015
认证主体莲池区远卓互联网技术工作室
IP属地河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130606MA0G1JGM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