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红斑病的研究进展(农业论文).docVIP

牡丹红斑病的研究进展(农业论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牡丹红斑病的研究进展(农业论文) 文档信息 属性: F-019DBB,doc格式,正文5100字。质优实惠,欢迎下载! 适用: 作为文章写作的参考文献,解决如何写好实用应用文、正确编写文案格式、内容摘取等相关工作。 作者: 杨光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搞要 1 关键字:牡丹红斑病;发生;药剂防治 2 1 牡丹红斑病鉴定 2 2 牡丹红斑病发病规律 3 3 牡丹红斑病药剂防治 5 4 展 望 6 参考文献: 6 论文原创声明(模板) 10 论文致谢(模板) 10 正文 牡丹红斑病的研究进展(农业论文) 搞要 摘要:摘要:为了解牡丹红斑病对牡丹观赏和生产的为害,通过对牡丹红斑病的发病规律、病害调查情况以及药剂防治等综述;得出病害发生与环境、土壤、牡丹品种和种植方法等关系密切,化学药剂在室内和大田环境下对病原菌防治效果较好且基本一致 关键字:牡丹红斑病;发生;药剂防治 自古以来牡丹以其端庄艳丽和雍容华贵的姿容,象征着“富贵和吉祥”,国内牡丹栽培面积的迅速扩展、优良品种逐渐增多,由牡丹带来的旅游、花卉和医药等产业蓬勃发展[1]。国内学者在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病害侵染过程、病害综合防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 目前,国内牡丹病害中的红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牡丹红斑病已成为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病原菌侵染牡丹后,造成牡丹花色衰退、生长受损和丹皮量少质差,造成花农经济损失惨重,病害的爆发和流行严重制约了我国牡丹产业化的发展[3]。本研究通过对牡丹红斑病的命名、病状、发病规律、病害调查情况以及药剂在室内和大田条件下的防治效果等总结,为牡丹红斑病的综合防控提供参考。 1 牡丹红斑病鉴定 病害名称 目前,牡丹红斑病的命名十分混乱,尚未有统一名称。蓝保卿等[4]、牛迎福等[5]、季延平等[6]、吴玉柱等[7-8]称为牡丹红斑病,张宗岩[9]称为牡丹叶斑病,王守正[10]和喻璋[11]将其命名为牡丹叶霉病。 病原物鉴定 对牡丹红斑病在PDA培养基上离体培养,段亚兵[12]观察出菌落边缘呈灰褐色并带有晕圈,菌落中央有白色绒毛状菌丝;季延平等[6]认为离体培养4 d就出现白色菌落,10 d前后出现分生孢子。对病原菌进行显微镜下鉴定,石良红等[13]观察出分生孢子梗分化为3~7簇黄褐色或黑褐色分枝,分生孢子呈黑褐色椭圆形链状单胞或多胞,大小为8~15 mu;mtimes;3~5 mu;m。对照真菌分类学牡丹红斑病病原物为牡丹枝孢霉(Cladosporium paeoniae Pass),属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枝孢属[14]。对病原菌进行致病性鉴定,段瑛瑜[15]将纯化后菌株的孢子配成悬浮液在牡丹叶片进行回接,清水对照;约7 d后可发现病原菌对接种的品种均具有致病性,对照组没有发病。根据柯赫氏法则[16]将回接后叶片的病斑进行分离培养,得到的菌株形态与生理特性与接种的菌株一致。 对病原菌进行分子鉴定,石良红等[13]提取病原菌DNA,经过PCR和电泳后,将测序的结果与GenBank 中牡丹枝孢霉的ITS序列进行比对。Gardes[17]以ITS片段为模板,对牡丹红斑病病原菌的rDNA-ITS序列进行比对,同源性大于99%。根据中国真菌志[18]鉴别为同种,鉴定该菌株为牡丹枝孢霉。 2 牡丹红斑病发病规律 病情调查 牛迎福等[5]和易图永等[19]以叶片发病情况来调查总叶数、病叶数和病级;吴玉柱等[20]以茎基部和叶片发病情况来调查总株数、病株数和病级。 调查以五点取样法[21]进行,选取有代表性的牡丹园则以对角线取标准地五块,每块20 m2 ,约40~50丛。 牛迎福等[5]的分级标准:0级:全株叶片无病;1级:全株病斑面积占叶25%以下;2级:全株病斑面积占叶25%~50%;3级:全株病斑面积占叶50%~75%;4级:全株病斑面积占叶75%以上。 发病率(%)=调查的病叶数/总叶数 sum;(各级病叶数times;相对级值) 病情指数= times;100 易图永等[19]的分级标准共五级,5级为叶片几乎全部发病。 吴玉柱等[20]的分级标准:0级:全株茎部无病;1级:茎基部10 cm分布3个以下病斑,上部茎无病斑;2级:茎基部10 cm 分布3~5个斑点,上部茎零星病斑;3级:茎基部10 cm分布6~10个斑点,上部茎病斑较少;4级:茎基部10 cm分布10个以上斑点,上部茎病斑较多。 发病率(%)=调查的病株数/总株数 病情指数=times;100 症 状 高智谋等[22]研究发现牡丹红斑病是江南地区最常见的牡丹叶部病害,五月初至叶枯时潮湿天气多发病,可致植株死亡。薛杰等[23]研究发现刚发病叶片由绿色针状点变为褐色病斑,在连续阴雨时,病斑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gui199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