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法则:居安思危,让你的职场永远精彩.docxVIP

青蛙法则:居安思危,让你的职场永远精彩.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青蛙法则:居安思危,让你的职场永远精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9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者进行了一个好玩的试验:他们将一只青蛙扔进一个沸腾的大锅里,青蛙一接触到沸水,便马上触电般地跳到锅外,死里逃命。他们又把这只青蛙丢进一个装满凉水的大锅,任其自由游动,然后用小火渐渐加热。随着温度渐渐升高,青蛙并没有跳出锅去,而是被活活煮死。这就是温水煮青蛙的由来。 “青蛙未死于沸水而灭顶于温水”的结局,很是耐人寻味。若是锅中之蛙能时刻保持警觉,在水温刚热之时快速跃出,也为时不晚,就不至于落得被煮死的结局。这就让我们想起了孟子曾说过的一句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个人假如丢失了忧患意识,那么,就会像被水煮的青蛙一样,在麻木中“死亡”。所以,在从初涉职场到工作干练的渐变过程中,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感知,对新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不要贪图享受,安于现状,否则当你意识到环境已经使自己不得不有所行动的时候,你或许会发觉,自己早已错过了行动的最佳时机,等待你的只是遗憾和无法估计的损失。 漫漫职场路,我们都期望自己能一帆风顺,不期望遇到忧患与危机。但客观上讲,忧患与危机并不是什么可怕的魔鬼,当它们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往往能激发埋伏在我们生命深处的种种能力,并促使我们以非凡的意志做成平常不能做的大事。所以,与其在平凡中浑浑噩噩地生活,不如英勇地承受外界的压力,过一种更有创造力的生活。 当今世界上,有很多人都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某种障碍或缺陷带来的逆境。假如没有障碍或缺陷的刺激,或许他们只能挖掘出自己20%的才能,正因为有了这种剧烈的刺激,他们另外80%的才能才得以发挥。 所以,身处今日快节奏、不断变幻的职场,我们要懂得居安思危。要知道,危机并不代表灭亡,而恰恰可能是一种契机。我们经由这些危机,往往会发觉自己真正的价值所在,激发出深藏于心的巨大力气,从而使人生更加精彩。 在自危意识中前进 我们都知道,将来是不可预估的,人也不可能每天走好运。正因为这样,我们更要有危机意识,在心理上及实际行为上有所预备,以应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有了这种意识,或许不能让问题消弭,却可把损害降低,为自己打开生路。 常言道,一个国家假如没有危机意识,迟早会出问题;一个企业假如没有危机意识,迟早会垮掉;一个人假如没有危机意识,也确定无法取得新的进步。 那么,我们详细该如何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提升自己的危机意识呢?在工作中,我们应当时刻提示自己:只有全身心投入生产和革新中,公司才能生存,我们才有机会发展,否则,终将难逃被淘汰的厄运。 当今社会的快节奏和激烈的竞争,令许多人在35岁时遇到这样一个困惑:为什么多年来我一事无成?接下来的岁月我应当做些什么?在机会面前,很多人不敢贸然打算。因为他们从心理上理解了人生的有限,而自己也开头重新衡量事业和家庭生活的价值,于是产生了职业生涯危机。这就是闻名的“35岁危机论”。 罗伯特35岁,自言感觉过去对工作、对自己的熟悉好像有错误,而自己长期养成的行为习惯似乎变成了事业的绊脚石。想转变自己,又不忍心否定过去;想转变生活方式,又担忧选择的并不是最适合自己的。两年前,他最终下定决心放弃了某公司副经理的职位,参与MBA考试并重回校园深造。 现在,完成学业的罗伯特在找工作时却犯了难。罗伯特业已投出上百份简历,但有回音者寥寥无几。罗伯特说,自己并不要求高起点的薪金,而只要求一个管理类的工作职位。然而他发觉,“社会上已经人满为患”。 罗伯特曾读过一篇题目为《35岁,你还会换工作吗》的文章,文中,专家说:“社会对35岁以上的求职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必需通过不断学习和更新学问,提高自身竞争力。”对此罗伯特很纳闷:我正是为了完善自己才去学习,为什么反而让社会把自己挤了出去呢? 其实,像罗伯特这种工作以后又重返课堂充电,充电后再找工作重新迎接社会的挑战,已不仅仅是35岁的人才会面临的境况。有人甚至感叹:“不充电是等死,怎么充了电变成找死啦?” 最关键的一点是,我们要明白,人生的经历是积累的,不要以为学习充电后就无须面临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以前的经历是你的珍贵财宝,但这并不能让你在职场上永操胜券。千万不要有一劳永逸的期盼,要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告知自己“一定要快跑,不够优秀在什么时候都会被淘汰”。 ?

文档评论(0)

137****217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