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课件第0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pptVIP

统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课件第0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也叫公孙鞅、卫鞅。后因变法有功,被封在商地,尊为商君,故史称商鞅。他是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 法家代表人物,主持了秦国变法运动,并取得巨大成效,故史称”商鞅变法“。 商鞅 商鞅变法的背景 经济基础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 阶级动因 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需要 思想基础 法家思想的发展与应用 直接原因 秦孝公颁布《求贤令》,广招天下人才助力秦国发展 商鞅变法的酝酿阶段 01 舌战群儒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讨论变法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商鞅反驳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并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商鞅变法的法令虽然已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他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发出布告:谁将此根木头由南门搬至北门,便赏金十两。无人反映后,提高赏金至五十两,有人照做后得到了赏金,商鞅亦得到认可。 02 徙木立信 商鞅变法的内容 经济上 政治上 军事上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商鞅变法的作用 思考: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商鞅变法的作用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实力大大增强:对内,“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以至于达到“乡邑大治,民以殷胜,国以富强”的效果;对外,“倾邻国而雄诸侯”,“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由此可见,商鞅改革实现了他最初的目的——国富兵强。同时,它也为后来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和它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等因素是分不开的。它也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范围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孔子与老子 没落 回应 儒道 叁 孔子 孔氏,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他希望用法先王、行德治的方法,使当时混乱的社会得到稳定,人民的痛苦得以减轻。孔子的言论,由他的门人整理为《论语》,《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预习教材P11-P12,归纳孔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思想 “仁” “仁政” 克己复礼 为政以德 有教无类 私学 《诗》、《书》、《礼》、《乐》及《春秋》 老子 老子即老聃,道家学派创始者,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人。其著作《道德经》是由其门人追记老子遗说,由楚人环渊整理编纂而成。老子思想体现了朴素辩证法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 √ √ √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动荡与发展并存的时代:中华文明的青春时期 奴隶时代的黄昏 图1为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戈,戈上有“虢太子元徒戈”六字铭文。幽王被杀、平王东迁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伴随着王室的衰微,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对诸侯的控制力也有所下降。诸侯国开始不再尊崇王室,列国纷争不断。由此,中国历史开始了诸侯争夺霸权、纷争不断的时代。 图1 虢太子元徒戈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纷争 融合 华夏 壹 列国纷争—春秋时代 平王东迁后,中国进入了东周时代。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这个时代,天子共存的地位已名存实亡。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 春秋时代,大国诸侯的争霸战争,是奴隶制接近衰亡的反映。齐桓、晋文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虽有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的含义,但其真实目的更多地是为了扩张领土,掠夺财富。这种争霸战争使中国历史不断发展,最终步入了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战国时代。 大国争霸 七雄并立—战国时代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1****293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