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 “切脉、望色、听声、写形”
2 、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 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
3、 西汉 淳如意 创 “诊籍” 4 、 东汉 张仲景 《伤寒论》 创六经辨证, 创辨证论治理论, 奠定诊断学基础
5、 《中藏经》 — 华佗诊病学术经验
6、 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
7、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对传染病从发病特点和临床症状作出诊断
8、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
9、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10、施发《察病指南》是诊法专著
11、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论述危重疾病的十怪脉象
12、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
13、 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
14、 元朝敖氏《敖氏伤寒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15、曹炳章《彩图辨舌指南》 16 、陈修园《医学实在易》
17、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
18、吴鞠通 , 《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法则
中医诊断学 --- 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诊察疾病,辨别证候的一门学科
诊断、诊法 —- 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辨证 —- 在望闻问切四诊所得基础上进行诊断的辩证思维
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等
方面的病理概括,是疾病本质的反映。
症--- 即症状(患者个人感受)和体征(那个观察所得)的总称,是疾病过程表现个别、孤
立的现象
病--- 人体正气与致病邪气抗争所引起机体阴阳失调、生理功能失常的一个完整生命过程
基本原则: 审察内外、辨证求因、四诊合参
第二章 四诊
一、望神
(一)望神的含意: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生命
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
?目光、神志、面色、形态
得神 :有神、精充气足神旺 失神 :无神、精损气亏神衰
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
假神 :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
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
面色:突然颧红如妆 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
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
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 饮食:突然思食、索食
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 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二、望面色
?一般以望面部色泽为主
色与泽的关系
色与泽,又称“气色”色属阴,主血,反映血液的盈亏
泽属阳,主气,反映脏腑精气和津液盛衰
(四)常色与病色
1、 常色: 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有胃气,有神气
( 1) 主色 ──面色、肤色一生不变的色泽
(2) 客色 ──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常色
2 五色主病
青主寒瘀痛经风
赤热虚实妆戴阳
黄主脾虚湿黄疸
白寒阳虚气血脱
黑寒肾虚饮痛瘀
恍 白 ──白而虚浮带水气
戴阳证 — 面色苍白,却时而面红如妆,嫩红带白,游走不定,
多为虚阳外越,此为真寒假热之危重证候
黄疸: 阳黄 ──黄而鲜明如橘子
阴黄 ──黄而晦暗如烟熏
– 湿热熏蒸
– 寒湿郁阻
疳积 — 小儿面黄肿或青黄或乍黄乍白,腹大青筋
-- 阳虚不能气化水液
苍 白──阳气暴脱或阴寒凝滞,大失血证
黧黑 — 黑中带黄 — 脾肾阳虚
黑而黯淡 — 阳虚 黑而干焦 --- 阴虚
眼眶黑 --- 水饮
三、望形体
桶状胸 — 痰饮,或肾不纳气 扁平胸 --- 肺肾阴虚,气阴两虚
单腹肿大,四肢反瘦 --- 肝郁或脾虚,气滞水停血瘀
四、望头颈五官九窍
(一)望头面颈项与头发
1、头形
过小──囟门早闭
过大──先天性脑积水 均属先天性发育不良,多伴智力不全(肾精亏虚)
2、囟门
高突: “ 囟填 ”──多属实证、热证
下陷: “ 囟陷 ”──多属虚证
迟闭、不闭: “解颅 ” ──肾气不足
3、面肿──水肿:●阳水:快,头面部先肿
●阴水:慢,下肢腹部先肿
抱头火丹 --- 焮红 肿胀,色如涂丹,压之褪色,伴有疼痛──火毒邪热上攻
大头瘟 — 头肿大如斗,面目肿盛,目不能开
5、腮肿:耳下肿痛──感受时邪热毒
●痄腮 --- 腮部突然肿起,面赤咽痛,或兼耳聋 --- 温毒证
●发颐 — 颧骨之下,腮颌之上,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