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1).docx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1).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对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的演变历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时空观念:通过对赋税制度的背景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通过对赋税制度史料的解读,使学生归纳出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提高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4、历史解释:通过对每个朝代赋税制度背、内容、影响的学习,提高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历史事件阐释的能力。 5、通过近代关税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失去了关税自主权。奋发图强,振兴中华,是每个青年学生的历史重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近代中国关税自主权丧失。 难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和特点。 课前准备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阅读教材导语部分,对赋税有一个认识,一起学习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新课讲授】 【师】赋税是一个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是维护一个国家稳定运转的基础,这节课我们就先学习第一个知识点,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师】同学们阅读教材对比秦汉时期的赋税制度。 秦汉时期 (1)田租 ①秦朝田租税率极高,史称“取泰半之赋”,也就是要缴纳田地产量的一半以上作为田租。 ②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田租税率大大降低。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的税率,到汉景帝的时候改为三十税一。 人头税:口赋、算赋 口赋 算赋 秦朝 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 汉朝 不分男女,7--14 岁每人每年缴口赋20钱(汉武帝以后加征3钱)。 15岁以上每人每年出算赋120钱,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还要加倍。 财产税:汉朝对车船征税,对商人和高利货者征收算钱,对财产总额征收“税民资”,甚至农民饲养六畜都要缴税。 徭役 【师】同学们通过表格对比分析徭役的种类。 种类 役龄 役期 任务 更卒 秦朝男子17岁起役,后来汉昭帝改为23岁起役。 法定服务期限是一个月 服役地点是在本郡或本县,承担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宫室、陵寝,以及运输粮食等繁重劳动。 正卒 一般是两年 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 戍卒 一般是一年 到边塞屯戍 【师】到隋朝时期废除了许多的苛捐杂税,同学们阅读课本学习隋朝时期实行的租调制和唐朝时期的租庸调制和两税法。 隋唐时期 演变情况:隋(租调役)唐(租庸调制)唐后期(两税法) 租庸调制 ①基础:国家向成年男子授田的“均田制”。 ②内容:针对21--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征收;租调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即缴纳一定的绢布来替代徭役。 两税法 ①原因: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破坏。 ②内容: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师】宋元时期沿袭唐制两税法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赋役制度,例如宋朝的募役制,接下来我们学习宋元时期的赋役制度的演变。 宋元时期 宋朝: ①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 ②除了征收类似唐朝的庸一样的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 ③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 元朝 ①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在北方叫“丁税”“地税”,在南方叫“夏税”“秋粮”。 ②在税粮外又有前朝没有过的“科差”,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 【师】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白银流通量增多,于是采取了新的赋役制度,明清时期重点理解和掌握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内容。 明清时期 明前期 ①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 ②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 明后期:一条鞭法 ①原因:明朝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通量的增加。 ②内容: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即不但赋税折银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担,折成银两,统一征收。政府所需的役,由政府从税银中拿出一部分统一雇人。 ③意义:上承唐朝两税法,下启清朝“摊丁人亩”,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清前期:摊丁入亩 ①内容:清朝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照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盛世滋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人亩”。 ②意义: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师】同学们思考摊丁入亩有何进步性? (1)首先,摊丁入亩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使地赋和丁役合二为一,此后劳动人民与封建国家之间的人身隶

文档评论(0)

138****869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