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马诗》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pdf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马诗》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10古诗·马诗》教学设计 一、成语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课件2】 一( )当先 ( )到成功 老( )识途 千军万( ) 万( )奔腾 快( )加鞭 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日行千里是高效的象征,负重不言是坚韧不拔、吃苦 耐劳的象征,温和、易接近是善良谦逊的象征, 早在远古时代,马就和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人喜欢以“千里马”喻良 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马的诗,看一看唐朝的李贺赋予了马怎样的形象。 【出示课件3-5】(板书:马诗) 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出示课件6】 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 2.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与同桌讨论后还不认识的,提问。 3.朗读后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明白了些什么?你不明白什么,在这之中你最想 知道什么,组织好语言快速提问,其他同学认真听。 三、大概了解古诗。 1.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看诗题明对象, 二看作者知背景, 三看诗文解大意, 四看资料悟诗情, 插图注释也要看, 反复诵读入诗境。 2. 【出示课件7】简介作者,酝酿情感。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他是唐朝宗 室郑王后裔,但家族已经没落。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 国家人民奉献,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 就说他应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不得登第。李贺一生怀才不遇,穷 困潦倒,27 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逝。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 世事的嘲弄。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 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 通过对李贺生平的阅读你有什么感受?他像一匹怎样的马? 3.写作背景。【出示课件8】 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而“燕山”一带又是藩 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本诗正是当时所写。 4.诗文大意。【出示课件9-12】 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燕山: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钩: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 快走:迅速地跑,痛快地跑。 清秋:金秋,天气凉爽的秋天。 四、体察诗蕴, 品悟诗情。 1、【出示课件13-14】 自读第一句,思考4分钟 (1)写了什么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充分发挥你的调动你的所有感觉,想 一想,这首诗中的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景物、色彩、环境、气氛等) 大漠、沙、燕山、月;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战场景色。 (2)这是一句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描写这幅悲凉肃杀战场景色,也代表有志之士报国的决心。 (3)作者为什么特意描写“大漠”“燕山”这些地方?这对表现马有什么特 别的意义呢? “大漠”“燕山”等地方,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 也是战马奔驰之地。 赏析前两句的含义,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这是一番 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肯定学生富有创 意的个性化理解。(板书:环境 沙如雪 月似钩) 诗意:广阔的沙漠在月的映照下如铺上了一层霜雪,燕山之上悬挂着一轮如 银钩(兵器)的弯月。 (5)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大漠、燕山”空阔寂寥、清冷大气的 场面。师相机点拨:这悲凉、清冷的场面从侧面衬托了诗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 异常愤懑的心境。(板书:空旷冷峻) 2、自读第二句,思考4分钟 比较“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和“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你从中读 出了什么不同?联系李贺的生平,你感受到李贺怎样的心境?(板书:慨叹 何) (1)“金络脑”是指什么?为什么不是铁、木、竹呢?(“金络脑”“锦襜” “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 (2)为什么是“踏清秋”?不是“踏春风”?有什么情绪的差别呢?踏之 中你能读出什么?用“踩”好不好?为什么?(“踏清秋”声调铿锵,词语搭配 新奇,盖“清秋”草黄马肥,正好驰驱所以字句的锻炼,也是此诗艺术表现上不 可忽略的成

文档评论(0)

aef9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