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用中药材的性状鉴别.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几种常用中药材的性状鉴别 三七 【来源】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和根茎。 【产地】主产于、西畴,广西田阳靖西、等地。多系栽培, 以产者为地道药材。 【采收加工】第3-4年开花前或冬季果熟后采挖,以花前期 采收质量佳。采收除去茎叶、泥土,剪下芦头、侧根及须根, 曝晒至半干,反复揉搓,以后每天边晒边搓,待全干后放入 麻袋撞至表面光滑即可。剪下的芦头、侧根、须根晒干后, 分别称为“剪口”、“筋条”、“绒根”。 【性状鉴别】:三七被称之为“铜皮铁骨”。铜皮:指药材的 外皮呈灰黄色,似金属铜的颜色;铁骨:指药材体重而坚实 不易折断。三七外形略呈纺锤形或类圆锥形。表面灰黄或灰 棕色,常有蜡样光泽,顶端有瘤状突起;质坚实,击碎后皮 部与木部常分离。横切面灰绿色、黄绿色或灰白色,皮部有 细小棕色树脂道;气微,味苦而后微甜。 附注 三七价格较昂贵,伪品较多,主要有: 科植物莪术的根茎雕刻而成。 五加科植物大叶三七的根茎。“竹节三七” 落葵科植物藤三七的块茎。 科植物高良的根茎,仿造三七的外形,用颜料酸性大红并 掺了适量墨汁进行染色加工而成。“血三七” 科植物三七的根茎。 豆科植物绵三七的块根。 以楝科植物苦楝树和冬青科植物熊胆木的叶,经煎煮所得 提取液加入木薯粉,精心搓捏而成,然后置黄泥粉中搓滚。 附注1、三七以“头数”论好坏。每斤能称的三七个数, 称为多少“头”,“头”数越少价越高,质量越好。但据当 地人称,目前由于过度追求个大,滥用化肥,有的三七只有 十多头,但木心大,质量欠佳。 2、菊科植物菊三七的根茎,民间习称“土三七”。本品有止 血作用,与三七相似。 冬虫夏草 【来源】: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菌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越 冬幼虫体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干燥复合体。 【产地】:主产于、、等省区。、、等省亦产。 【采收加工】夏初子座岀土、抱子未发散时挖取,晒至六七 成干,除去似纤维状的附着物及杂质,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鉴定】:它由虫体与从虫体头部长出的真菌子座相连 而成。 1.虫体似蚕;表面深黄色至黄棕色,有20?30条环纹, 近头部环纹较细;全身有足8对,中部4对较明显。 2?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淡黄白色。 3.子座细长圆柱形;表面深棕色至棕褐色,有细纵皱纹, 上部稍膨大;质柔韧,断面纤维状,类白色。 4 .气微腥,味微苦。 化学成分:含核昔类:如腺昔等;粗蛋白(水解得多种游离 氨基酸);D-甘露醇(即虫草酸);麦角笛醇;虫草多糖; 生物碱等。 【功效】:补肾益肺,止血化痰。 常见的混淆品: 蛹草的干燥子座和虫体,习称北虫草。寄主常发育成蛹才 死亡,故虫体为椭圆形的蛹。其子座头部椭圆形,顶端钝圆, 橙黄或橙红色;柄细长,圆柱形。 橙黄或橙红色;柄细长,圆柱形。 亚香棒虫草,其虫体似蚕,外表类白色,去掉菌膜呈褐色。 子座单生或分枝,表面黑色,有纵皱或棱。气香,味微咸(菌 核)或淡(子座)。 凉山虫草,其虫体较冬虫夏草粗大,表面棕褐色,被锈色 绒毛。子座细长,头柄无明显区别。 常见的伪品: 地蚕的块茎,虫体呈梭形,略弯曲,表面淡黄色至棕褐色, 环纹3?15条,节上有点状芽痕和须根痕,稍有纵皱纹,断 面白色可见棕色形成层环纹,无子座。 机制虫草,用面粉、玉米粉、石膏等经加工压模而成。其 外表显黄白色,虫体环纹明显,断面淡白色,体重,粘牙; 遇碘液显蓝色。 麝香 【来源】鹿科动物林麝、马麝或原麝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 燥分泌物。 【产地】主产于、及等省,野生或人工养殖。 【采收加工】野麝:多在冬季至次春猎取,猎获后,割取 香囊,阴干,习称“毛壳麝香”;或剖开香蠱,取其分泌物, 习称“麝香仁”。家麝:直接从其香囊中取出麝香仁,阴 干或用干燥器密闭干燥。 【性状鉴别】 1?毛壳麝香为扁圆形或类椭圆形的囊状体。开口面为棕褐色 的革质皮,密生白色或灰棕色短毛,从两侧围绕中心排列, 中间有1小蠱孔,直径约2?3mm。另一面为棕褐色略带紫 的皮膜。中层皮膜呈棕褐色,半透明;层皮膜呈棕色(习称 “银皮”、“云皮”),含颗粒状或粉末状的麝香仁和少量细毛 和银皮。质较柔软,有特异香气。 2?麝香仁质柔软,油润,自然疏松,无棱角,习称“子眼清 楚”。颗粒状者习称“当门子”,表面紫黑色,油润光亮,微 有麻纹,断面深棕色或黄棕色。粉末状者称“黄香”,棕褐 色或黄棕色。气香浓烈而特异,味微辣、微苦带咸。 【经验鉴别】 针刺:取毛壳麝香用槽针从囊孔插入,应涩针而不顶针。 转动槽针,撮取麝香仁,槽香仁应有逐渐高出槽面的现象, 转动槽针,撮取麝香仁,槽 香仁应有逐渐高出槽面的现象, 习称“冒槽”。 手搓:取麝香仁置手中,加水湿润,手捏之成团,轻揉即 散,不应沾手、染手、顶指、结块。 火试:取麝香仁少许于坦竭中灼烧,初则迸裂,随即熔 化膨胀起泡,油点似珠,香气浓烈四溢,灰烬白色,无

文档评论(0)

dajiefude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