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5:第30课 诗五首.docxVIP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5:第30课 诗五首.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五首 K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联想想象法: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比较阅读法、讨论点拨法: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 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K重点难点』 1 .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K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 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 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 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检查预习 喧(xuan)金樽(zun)珍W(xiu)刈(yi)麦箪(ddn)食饷(xiang) 田秉(bing)穗嶂(zhang)人不寐(mei)燕(ydn)然 《饮酒》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主要作 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散文以《桃花源记》最为有名,构 想一无剥削无压迫的理想王国。《五柳先生传》是一篇自传性的作品。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 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 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他很 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 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 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全诗有两个层次: 1—4句为第一层,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是说作者虽 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第三四句的自问 自答揭开了谜底。“问君何能尔” 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体客体化,仿佛在以第三者 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富情趣。“心远地自偏” 一句,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做出了回答:因 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心远地自偏”,实际上是道出了感觉与 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 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具体描写自己欣赏自然景物的悠然心境或心态。 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见了南山。不经意,即“悠然”,就好像自己的心早已 和山融为一体了。能达到这种境界,正是心灵自由而平静的美好结局。在这样的心态中,山 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么美妙,那么富有人情,都能让人忘记周围的一切,让人 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 因而作者只好“忘言” 了。当然“忘言”并非无言,一切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关键在“心远”二字,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 才能感受到的。全诗语言平淡,不加雕饰,似乎无意为诗,毫不费力,而诗情自然流出,韵 味隽永。 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 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 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成“望” 好不好?为什么?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 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 “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 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写出了诗人那 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 改成“望”不好,“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6****909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10112100003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