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源禀赋理论比较优势中引出的成本模型及在我国运用的思考.docxVIP

从资源禀赋理论比较优势中引出的成本模型及在我国运用的思考.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从资源禀赋理论比较优势中引出的成本模型及在我国运用的思考 ? ? [ 内容 提要] 本文从“H-O 理论 ”中的比较优势入手, 分析 其 科学 进步性及自身的局限性,并结合当代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自己构建了一个成本模型,力图证明单个商品的要素成本构成的差异导致了国际比较成本优势。最后还考察了比较优势在我国的运用,以期望我国在加入WTO后,国际贸易仍能有良好的 发展 势头。 [关键词] “H-O理论” 比较优势 国际贸易 成本模型 一、“H-O理论”比较利益优势的基本考察 比较利益学说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也是 现代 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不论理论 经济 学的各色流派如何相互对立或刻意标新,只要涉及国际贸易的 研究 ,就不能忽视古典国际贸易学说的基本原理。大卫·李嘉图在19世纪初就引入了比较优势的概念。他指出,国际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是国际贸易的唯一决定因素。而后该理论发展成为要素禀赋理论,其核心是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即“H-O理论”。俄林受卡塞尔和赫克歇尔的 影响 ,用生产要素禀赋差异描述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和贸易流动的方向,并运用简化的一般均衡模型建立起相互依存的国际贸易理论。他指出决定商品进出口的因素不仅仅是劳动,还包括资本。这样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就变为生产要素比例差别所决定的要素禀赋理论了。为了对“H-O理论”有一个我自己的评价,我决定在 方法 论和实证两方面对它作一下分析。 首先在方法论上,“H-O理论”沿用了19世纪后期已臻成熟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俄林将一般均衡理论方法全面地运用于国际贸易研究,成为用此方法阐述国际贸易原理的首创者。但“H-O理论”最关键的方法论特征及其严重后果是取消了劳动价值论分析,而代之以多种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分析。众所周知,直到本世纪30年代,西方各个国际贸易论流派乃至每一本理论著作都离不开首先从劳动耗费出发论述生产成本差异,或至少在具体举例说明中仍将劳动耗费作为衡量比较利益的基本单位。而俄林的做法开创了一个纯粹均衡价格分析的理论 时代 ,不过这至少使国际贸易研究从宏观分析转入微观研究。他将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引入到了国际贸易理论中,使国际贸易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同步发展,大大丰富了国际贸易的概念、方法和原理。但是“H-O理论”正因为舍弃了劳动价值论而导致理论重心的偏移和分析 问题 的表象化。理论科学的长久生命力在于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李嘉图的古典比较利益学说和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都揭示了国际贸易的内在本质。而“H-O理论”重心偏移为价格分析的特征,在西方发达国家政策和世界范围内的贸易活动中埋下了以价格竞争、倾销与反倾销、货币汇率频繁调整和经济制裁等为特征的“贸易战”、“货币战”的祸根,即导致了西方国家的贸易政策走上一条忽视生产领域变革、突出流通领域倾轧的不归之路。 其次,从实证中,“H-O理论”虽然对五十年代后西方各国纷纷采取重塑人力资源,大力发展资本输出和鼓励外来投资,促进劳务合作与服务贸易,开展资源共享和能源合作等方面有深远的影响,但它在现实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矛盾:一是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根据“H-O理论”二战后初期美国是资本要素丰裕而劳动要素相对稀缺的国家,因此在国际贸易中它应当输出资本密集型商品而输入劳动密集型商品,但里昂惕夫1947年和1951年两次运用“投入产出法”进行验算的结果表明,美国恰恰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二是“克拉维斯验证”,即7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克拉维斯对“H-O理论”进行验证,以便证明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商品是由比较低的劳动成本(工资)创造的,结果却发现实际上每个国家出口 工业 的工资在国内均属于最高水平,与“H-O理论”的判断又不相符;三是“霍德验证”,这是霍德在1967年对美国与英国之间贸易流向的商品结构所做的考察,结果发现两国之间相互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的事实与“H-O理论”的判断也不相符。二战结束以来,约有3/4以上的国际贸易额发生在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生产要素比例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换言之“H-O理论”只能解释不足1/4的国际贸易量,这也是后来“产业内贸易”规模迅速扩大而“H-O理论”不能解释的状况。 二、构建成本模型 上述分析可能对我以下引入的成本模型的阐述略显拖沓,但我也只有基于上述分析才能明确自己构建下面的数学模型的目的、基础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能用要素禀赋理论解决其自身的矛盾,就不得不对它进行修正和扩展,为此西方经济学界提出了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用来解释当代国际贸易格局发生的新变化。而我在看了范尔威(Falvay)等人的解释后深受启发,于是扩展了一个数学模型,并在理论上改进了原有的假设。将要建立的这个成本模型以单个商品成本为基础,其中包括了劳动、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又添加了技术成分、信息管理要素等组成部分。成本模型如下: C=A

文档评论(0)

布丁文库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 重庆微铭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IP属地上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500108305191485W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