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THANK YOU SUCCESS * * 可编辑 1.蛔虫证 证候 轻者可无症状,或偶有绕脐腹痛,食欲不振,重者脐腹部疼痛,时作时止,恶心、呕吐,或吐清涎,或吐蛔虫,食欲减退,或厌食,或嗜食泥土,茶叶、木炭等异物(饮食异常)。精神烦躁,睡眠不安,爱挖鼻孔,咬衣角等,虫积日久,可见面色萎黄,精神萎靡,大便不调,腹胀,青筋暴露,四肢瘦弱,形成蛔疳。舌苔薄腻或花剥,舌尖红赤,舌面常见花斑或白睛蓝斑。 证候分析 蛔虫居于肠腑,内扰肠胃,阻滞气机,不通则痛,脐周为小肠盘居之处,故疼痛以脐周为主,虫动之时气机郁滞则痛,虫静时气机通达则痛止;蛔虫寄生在肠中、扰动胃腑,胃气上逆,故恶心呕吐,或吐出蛔虫;蛔虫吸取精微,耗伤气血,脾胃运化乏源,故纳差、厌食、异食、大便不调,面黄肌瘦、精神萎靡;脾胃受损,湿热内蕴,熏蒸于上,故鼻痒、流涎。日久气血耗伤,气机郁阻,脏腑失其濡养,故腹部胀大,青筋暴露,四肢瘦弱,面色萎黄或苍白,形成蛔疳。 治法 驱蛔杀虫,调理脾胃。 方药 使君子散加味。 方中使君子、白芜荑、苦楝根白皮驱蛔杀 虫,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 若腹胀满,大便不畅加大黄、槟榔以行气通便; 腹痛加木香、枳壳理气止痛;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加陈皮、半夏、山楂以健脾和胃止呕; 形瘦体弱加用异功散或参苓白术散,调理脾胃。 2.蛔厥证 证候 有蛔虫病的一般症状,突然出现腹部剧烈疼痛,以胃脘及右胁下痛为主,时作时止,重者可持续,痛时弯腰曲背,辗转不安,汗出、恶心呕吐,吐出胆汁或蛔虫,或有发热,畏寒,甚可出现黄疸。舌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证候要点 剑突下、右上腹阵发性剧烈疼痛 证候分析 蛔虫居肠中,逆窜入胃,或钻入胆道,虫动则右胁胃脘疼痛剧烈,汗出肢冷,弯腰曲背,辗转不安,虫安则痛止,故腹痛时作时止;蛔虫扰动,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或吐出蛔虫;如因湿热内蕴,胆汁外溢,则畏寒发热,黄疸;舌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均为湿热内蕴所致。 治法 安蛔定痛,继则驱虫。 方法 乌梅丸加减。 方中乌梅安蛔止痛,黄连、黄柏苦寒下虫,配伍干姜、细辛通降和中止吐,川椒散寒驱虫,桂枝、附子温阳安蛔,党参、当归益气养血以扶正。本方苦辛合用、辛开苦降,调补气血、驱蛔止痛。 加减 发热,巩膜黄染,舌红苔黄腻,为湿热内蕴,则去附子、桂枝、干姜、加大黄、茵陈、黄芩清利湿热; 疼痛剧烈者加枳壳、大黄、延胡索等,以理气通腑止痛。 症状控制,疼痛缓解后予以使君子散加槟榔驱虫治疗。 可编辑 可编辑 第九章 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 原虫病 溶组织内阿米巴 黑热病原虫 阴道毛滴虫 疟原虫等 蠕虫病 线虫:蛔虫、蛲虫、钩虫等 吸虫:肝吸虫、姜片虫等 绦虫 蛔虫、蛲虫等肠道寄生虫寄生肠道,有直接影响脾胃和肠的功能,消耗人体水谷精微,削弱机体正气,影响人体精神等致病作用。尤其是蛔虫,可阻塞肠道,或钻入孔窍,引起多种外科急症,救治不及时,可危及患儿生命。 古代医家对肠道寄生虫,尤其是蛔虫及其致病性很早就有观察和认识,在治疗方法上也有独到之处。 第一节 蛔虫病 概述 定义:蛔虫病是感染蛔虫卵引起的小儿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临床以脐周疼痛,时作时止,饮食异常、大便下虫或粪便镜检有蛔虫卵为特征。 病久可致食欲不振,面色萎黄,影响小儿生长和健康。有的病情复杂而严重,甚至危及生命。 历史记载: 蛔虫病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咳论》 曰:“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灵 枢·厥论》云:“肠虫有虫瘕……心肠痛,肿聚, 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出者”,对 于蛔虫寄生的部位及其并发症已有明确的论述, 后世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了蛔虫病的治 疗和认识。 发病情况:本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病,尤以7、8月份发病率最高。男女老幼都可发病,以儿童最多见,农村多于城市。 蛔虫的习性特征 性动好窜,善钻孔窍,喜温畏寒怕热,常喜扭结成团,劫取营养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