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感动中国颁奖词.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 2014 年度感动中国十大获奖人物颁奖词及事迹 第一位: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颁奖词】誓言无声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 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 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事迹】黄旭华,男, 87 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 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 1958 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 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 1959 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 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发誓: “核潜艇 -- 一万年也 要搞出来” 。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 华被选中参研。 30 多年中, 8 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 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 干什么的,母亲从 63 岁盼到 93 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 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 中国的核潜 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 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 后来他把家安在 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 24 个省市的 2000 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 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 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 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 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 300 米, 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全国科学大会奖等, 为国 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位:高龄孤寡“五保”老人拾荒助学子 -- 刘盛兰 【颁奖词】崇仁厚德 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 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 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事迹】刘盛兰,男, 91 岁,山东省烟台市蚕庄镇柳杭村村民, 五保 老 人。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 73 岁 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 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 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1998 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 73 岁的他就将 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 而受捐助的学生, 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 扩张 到全国 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 50 多名学生。 每天清早, 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 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 直到 捡回一大堆破烂。他 17 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 吝啬 的连一个馒 头都舍不得买, 可捐资助学总计 7 万多元, 资助了 100 多个学生。 刘盛兰一直没 进养老院, 这样能拿到每年 4000 元的生活补贴。 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 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 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 这么多年 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 2013年 8 月,因为肾病, 刘盛兰住进了医院, 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 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 子们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看望他,照顾他。 第三位:今生今世我都将守在郑林书坟前,让他永不寂寞 -- 陈俊贵 【颁奖词】心比金坚 只为风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 你守住誓言, 为我们守住心灵的最 后阵地。洒一碗酒,那碗里是岁月峥嵘;敬一个礼,那是士兵最真的 情义。雪下了又融,草黄了又青,你种在山顶的松,岿然不动。 【事迹】陈俊贵,男,汉族, 55 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乔尔玛筑 路解放军指战员烈士陵园管理员。 1979 年,陈俊贵随所在部队到新疆参加修筑天山深处独库公路的大会战。 1980 年 4 月 6 日,部队被暴风雪围困在天山深处,面临断炊的危险。四名战士 奉命带着最后的干粮出门求援, 在风雪弥漫的生死关头, 班长把最后一个馒头给 了年龄最小的陈俊贵。 班长和战友陆续牺牲了, 陈俊贵终于找到了人群, 部队得救了。 接受 4 年冻 伤治疗后, 他复员回到辽宁老家, 始终没有忘记班长的临终嘱托: 希望陈俊贵可 以去他的老家看望一下自己的父母。陈俊贵不知道战友的家庭地址和父母姓名, 多方打听无果, 1985 年冬天,陈俊贵作决定,带着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儿子,来 到班长和战友牺牲的新疆天山脚下,为战友守墓。 20 多年里,他从未停止对班长父母的寻找。终于,他从一名扫墓的老战友 口中得

文档评论(0)

zhuifengshaoni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