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家制造业企业的VC融资案例分析
一家制造业企业的VC融资案例分析
一家制造业企业的VC融资案例分析
当前地址: 正文
一家制造业企业的 VC融资案例解析
2009-06-11 10:41:00 本源 : cvcri 作者: cvcri 阅读 :1103
这是南方一家经营家居装饰用品的民营企业,暂时称之“京元企业”。该企业成立于 1998 年,直到三年前,它抓住了国际市场对草编工艺品需求爆炸式增加的契机,与国际大卖场签订了五年独家代工协议,由一家作坊式企业成长为当地最大的草编工艺品生厂商,产能和销售额占当地加工能力和
出货量的 80%,进而初步垄断了当地优秀草编原料的供应。 京元企业近四年的财务数据以下。(表 1)
表 1 京元企业主要财务数据 (单位:万元)
由于市场销售火爆,京元企业当前的产能达到极限,国际市场订单已经
出现积压现象。 企业管理曾预计未来三年国际市场代工订单仍将以高出 70%
的速度增加,而国内市场也将于三年后迎来爆炸式增加阶段。为此,京元老
板决定以私募方式引入 1 亿元股权资本,增强生产和供应能力, 为此出让 30%
的股权。
某私募股权基金判断,这是一家潜质不错的投资目标。原由以下:
第一,当前京元企业在国际大卖场的整体采买份额中不足挂齿,致使于后者不会为了搜寻价格更低的供货商而增加变换成本。同时,京元企业的产能几乎覆盖了内地市场需求,在不能够保证打通国际市场通路前,国内其他的
产业投资者不会贸然进入这个行业;
其二,京元企业已经发展出一套成熟的草编机械化工艺,并经过长远追踪国际装饰设计的流行趋势,初步掌握了程式化的设计开发流程,这就使京元企业获得了一般作坊式企业无法匹敌的规模化生产的潜力;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依照当前京元企业的订单增加速度和投入-
产出结构,三年后,其营业收入将达 15 亿元左右,增加 12 亿元,而为此所
需的增量资本投入仅在 1 亿元左右。也就是说,私募基金 1 元资本投入,三
年后可带来 12 元增量收入,这正是“快企业”之“快”的实质特色。
在对京元企业的投入—产出结构和国际通路做了详尽的尽责检查后,私
募基金修正了一个要点数据: 1 元增量投资只能带来大体 8 元左右的增量收入。考虑到业务收入增加可能会带来营运财富投入的加速度增加,如应收款
项和存货增加速度可能会高于营业收入的增加速度,由于京元业务规模扩大会增加国际卖场分别采买的动机,京元不得不在账期和存货储备上做出更大的牺牲。即便这样,私募基金依旧决定投资京元,毕竟,这种质地的“快公
司”实属可遇不能求。
经过这个缩微版的投资故事,我们能够提炼出一条制造“快企业”的生产线: 1 元投资,三年时间,实现 8 元的增量收入,包装上市,投资者套现
离场。蒙牛、尚德、分众,与京元的故事如出一辙。(表 2)
表 2 “快企业”的财务数据比较
?蒙牛乳业无锡尚德分众传媒
引入私募基金名称大摩、鼎晖、英联高盛、龙科、英联、法国 Natexis 、
西班牙普凯等软银、鼎晖、高盛
私募基金首次入资时间 2002 年 6 月 2005 年上半年 2003 年 5 月
私募基金首次入资本额 2600 万美元 8000 万美元 4000 万美元
入资前一财年营业收入 7.24 亿元人民币 2289.6 万美元 -
上市时间 2004年 6月 10日 2005年 12月 14日 2005年 7月 13日
上市前一财年营业收入 40.71 亿元人民币 2289.6 万美元 2.4 亿元人民币
揭开快企业的面纱
蒙牛是一个传统产业的传奇,它的“快”只能用一路狂奔来形容。 2002
年 6 月,当大摩、鼎晖、英联三家基金联手将 2600 万美元投向蒙牛时,蒙
牛及其创办人牛根生还都是让人备感陌生的名字。诚然在 2001 年,蒙牛的
营业收入就已达 7.24 亿元,对于成立刚两年的蒙牛来说,这自然是一种足
以笑傲群雄的业绩增加速度。 但在当时的乳业市场中, 10 亿元营收规模的企
业为数众多,而蒙牛的同城对手伊利,更是早在 1998 年就超出了 10 亿元的
营收门槛。但在基金入资此后,以及在此后被广为效仿的那份“对赌协议”
的驱赶下,蒙牛开始了让人眼花神迷的一路狂奔。到上市前的
2003 年度,
蒙牛的营业额已达 40.71 亿元,两年之内营业收入增加了 462%。诚然在 2003
年,伊利股份以年营业收入 62.99 亿元据有国内第一的地址,而光明乳业以
59.81 亿元紧随此后,蒙牛与前两位尚存在必然的差距,但其迅猛的增加势
头让业内侧目。 与此形成比较的是, 伊利股份 2002 年才达到 40 亿元的规模,
从 10 亿元到 40 亿元,伊利足足用了四年时间。
无锡尚德的“快”则不但是一个新兴产业的迅速盛行,更表此刻基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