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美国妇女就业状况及其对英语词汇的影响.docx

二战期间美国妇女就业状况及其对英语词汇的影响.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二战期间美国妇女就业状况及其对英语词汇的影响 ? ? 二战期间美国妇女就业状况及其对英语词汇的影响   引 言   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特有的产物,既是一种文化反映,又是一种社会现象。妇女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处于从属地位,有时甚至成为被歧视的对象。语言作为社会文化的外在表现,也不可避免的将其表达出来。在英语词汇中可以看到大量的性别歧视的影子。二战后妇女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得到了改善。这一深刻的社会变化是由妇女就业率提高而产生的,在社会语言学中就有着明显的表现。关于美国女权运动对英语词汇的影响,学者们进行了不少的探讨。   学者们普遍认为女权运动与词汇的变化关系密切。笔者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正是由于二战中和二战后妇女就业状况的改善导致社会地位的改变,在社会语言学上必然要有相应反映。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通过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美国妇女的就业状况,依据萨皮尔—沃尔夫的假说,探讨美国社会的变化对英语词汇的影响及其性别歧视的诸多语言表现。   二战期间美国妇女的就业状况   1.二战中美国妇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就业机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极大地改变了美国,不仅男子的生活,还有妇女的生活,使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了政治意义。战争的进程使得美国国内和军方出现劳动力的短缺,妇女于是在更多的社会领域接管男子的工作,成为一支浩大的生力军。美国妇女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就业机会。   据有关资料记载,战争期间,有600万妇女,相当于过去的两倍涌进劳动力市场,其在劳动大军中的比例从1940年的25%增加到1944年7月的35%,1945年已高达38%。由于成千上万的男子参加了军队,妇女便成为最大的人力资源。民用需要部门大量雇用女性劳动者,她们成为宾馆、商店服务员、办公楼中的电梯操作人员、电报员、传递员等等。此外,办公室中工作的妇女增加了200万。但对妇女力量的最大需求是战争工厂,国防工业吸引了200万的妇女。战争也使国家的商业、专业方面的人员短缺,这打破了雇佣妇女的一些障碍,仅华盛顿妇女新闻工作者的人数就增长了3倍。更引人注目的则是在各兵种中服役的35万女兵,她们从事着护理、通讯、行政工作,驾驶员、无线电操作人员、人事专家、技师、教练员等非战斗性的工作,还有许多在海外服役,其足迹遍及欧洲、非洲及太平洋战场。   美国妇女的广泛就业,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世界反法西斯侵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这是不容置疑的。更重要的是,美国妇女本身的地位也因此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尤其体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妇女就业结构的变化:从传统的女性职业如服务性行业、纺织、食品之类的非耐用品制造业向男性职业如飞机制造业、造船业的移动。因此,这种战争行为对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不仅仅意味着就业上的解放,也标志着整个社会的重大变革;妇女参加工作,不仅仅是其在经济上获得独立,更重要的是其构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影响着妇女自身意识的觉醒,冲击着人们传统的妇女观,她们喜欢工作,喜欢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成功感。妇女们在战争中作出的巨大贡献,一方面是对其自身能力的证实,另一方面则促进了她们的自信心和竞争意识的发展。妇女自我意识的增强,自我能力,自我价值判断的提高以及斗争自觉性的加强等,都为战后美国女权运动得以高涨奠定了基础。   二战后美国妇女就业稳定增长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各种社会、经济因素的促进,美国妇女的就业人数也出现了稳定的增长,各个年龄段的妇女都涌向劳动市场。根据杨华的统计,16岁-19岁之间的年轻女孩由于教育机会的增多而把更多时间投入在教育上,从而使就业大军中的单身女性数量急剧下降,其就业率从1950年的41%下降到1965年的38%,而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妇女就业率增长较快的年龄段主要集中在20岁-54岁之间。她们中的65%-70%以上的人都在就业,其中又以25岁-34岁妇女就业率增长最快,从1950年的34%增长到1986年的71.3%,增长了37.3%。而在二战时期妇女就业“黄金年龄”的35岁-44岁的年龄段妇女,同期上升了33.6个百分点。这种变化不仅说明战后已婚妇女已经成为就业大军的主体,也说明生育已经不再是劳动妇女退出劳动市场的主要因素。54岁-65岁以及65岁以上妇女已经属于老年妇女的行列,但她们的就业率是在1970年以后才开始下降的。   战后随着妇女就业的大潮,美国白人妇女就业状况也出现了显著变化。由于种族优势的结果,白人妇女自20世纪以来,就业范围就是优于其他种族妇女的。战后这种优势仍在继续。白人妇女继续占据较多的工资和地位都相对较高的白领工作,如书记员、售货员和教师等。从1964到1974年之间,白人妇女从事白领的比例始终维持在61%以上,另外还有35%左右的妇女是办事员,而从事服务工人的白人妇女的比例在十年间始终

文档评论(0)

布丁文库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 重庆微铭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IP属地上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500108305191485W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