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pdf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 你注意过课堂上教师的言行举止、学生的身心表现吗? 课堂,是教师展示自身生命价值的舞台;教学,是教师职业活动 的主要存在形式。课堂中的一举一动,教学中的一颦一笑,都传递着 这样或那样的意义,有着各不相同的意蕴。 郑金洲教授,以一个专业研究者的眼光,借助于听课、评课的亲 身经历,透视了课堂上教师的言行举止、学生的身心表现,并将这些 细节加以理论阐释和学理说明。 课堂教学特征 1)并非井然有序的课堂 近来读美国学者阿布拉汉姆森和福雷徳曼写的一本书,书名叫 《完美的混乱:无序中隐藏的优点》,书中的一些观点对我颇有启发。 他们认为:适度混乱的人、机构和系统,经常比组织性高的群体 更有效率,更具恢复能力,并且创造性更强,总之更加高效。也就是 说,在某些情况下,适度“杂乱”效率高。 在我看来,这一理论也适用于说明我们的某些课堂。当下课堂上 已经出现了有益的“杂乱”,我们要允许这些“杂乱”的存在。 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进一步探讨什么样的杂乱有助于课堂效率 的提高,杂乱的类型、动因到底是什么,我们教师在“杂乱”中发挥什 么样的作用。 也许这样的研究,会使“杂乱”变得“清晰”,“无序”变得“透明”。 2)并非环环相扣的课堂 “环环相扣”的教学思维,一定程度上是线性思维的反应,是用单 线演进的思维看待教学中各行为环节,认为各环节是一次呈现的,不 会反复,也不需要反复;不会错乱,也不应错乱。 这样的思维有其合理性的成分,它使得教学过程如同机器生产各 个工作环节一样,前后工序相连,每道工序各司其事,教学向预定的 目标“义无反顾”地行进。 但也有其不合理的成分,在教学的重心是教师,教学的关键是传 授知识技能的情况下,上述教学进程可以“进退有据”,较为得当,而 当教学重心下移,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主动权的时候,单一的演进序 列就会遇到越来越多的挑战。 3)并非行云流水的课堂 行云流水般的课堂其实是一种非常态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走得 跌跌撞撞、步履蹒跚,时而雀跃,时而深思。 教师在课堂上并非得心应手,遇事应对自如,遇难逢凶化吉,而 总是有本领的恐慌感,才是课堂的常态。 4)并非设计严密的课堂 这样的设计没有“留白”,没有“缝隙”,一定程度上也使得课堂上 学生的行为也变得循规蹈矩,在教师的引导下亦步亦趋。 在教学设计时,需要考虑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 间,就需要宽视野、大设计。也就是,设计从教学目标与重点着眼, 从教学总体着眼,对教学作出整体安排和统筹规划。 5)并非人人称道的课堂 对课堂设计思路、实际教学行为有看法上的歧异,可能恰恰体现 了这堂课的价值所在。 没有了人人称道的课堂,不是一件坏事,反倒是课堂教学的进步, 至少是课堂教学认识上的进步。 有缺陷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才是活生生的课堂,才是新课 程指导下“转型”过程中的课堂。 教学方法探索 1)无需举手,自由发言 三条基本原则:女生优先,男同学要谦让女同学; 前排优先,当前后排同学同时站起来时,后排同学应该谦让前排 同学(因为前排同学往往看不到后排同学与他同时站起来了,但是, 后面一个机会就应让给后排同学,如果他愿意发言的话); 经常发言的同学应谦让较少发言的同学,课堂秩序力求做到不 乱。 2)零散的提问 一般说来,课堂上的提问从智慧含量来说,大致有四类: 记忆性问题,通过回忆相关知识可以回答的问题; 理解性问题,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或者说明事物与事物关系 的问题; 应用性问题,将学习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评价性问题,对所学知识进行评判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四类问题,包含的智慧由低到高,不断深入。 3)热闹的角色扮演 如果角色扮演离开了教学的特定目标以及教育教学的具体要求, 那么,它就只具有手段的意义了。 没有目标,失却了内容,单一的角色扮演即使再能活跃课堂气氛, 也失去了针对性和实效性。 新课程绝不是离开内容、离开知识结构、离开知识授受来谈课程 的,它要求改变的是课程的承载方式以及内容的展现形态。 4)捂住对方嘴巴的“讨论” 一次在小学听课,看到了这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lxm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欢迎各位下载,保存收藏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