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隐者 李柏思想构成探析.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儒家的隐者 李柏思想构成探析 儒家的隐者-李柏思想构成探析 摘要:李波是儒家思想的隐士,被称为关中“三礼”之一。在意识形态方面,他对儒学(包括理学、心理学和观学)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阐释,尤其是儒家的隐逸思想,其本质是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结果。他以儒学为基础,佛道并举,有儒释道交融、三教融合的倾向。李白的学术思想在明清时期影响了关中乃至全国。关键词:李白;儒家的隐士;思想构成一 李柏,字雪木,号太白山人,陕西眉县人。生于明崇祯三年(公元1628年),“生而赤面伟躯,器宇异常儿。”①9岁一入小学,就常吐奇语,令师生惊叹。17岁时,偶读朱子小学,见古人嘉行嘉言,便焚去案头科举时文,受塾师怒斥而不顾,发誓要学古人。后来又屡次避乡试,漫游山野。后因母逼责,应试受博士弟子员。母逝后,他守墓三年,后只身入太白山中,发愤读书,成为关中大儒,与李二曲、李因笃并称“关中三李”。李柏饱经艰难,曾避兵移家入太白山,生计颇为艰难,但他安贫乐道,不为五斗米折腰。48岁时曾举贡太学,但旋即谢去。51岁时曾至周至访晤李中孚(二曲),切磋学艺。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李柏61岁,应好友之邀游南岳,漫游江、汉、洞庭湖、衡山等地,归后有《湘中草》诗集问世。南游归家后,正逢西岐大旱,李柏举家迁至陕西洋县等地,又有《汉南草》问世。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李柏自洋县携家北返,寓居樊川。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李柏卒于眉县故居。李柏生前有诗文集《槲叶集》问世,“其文率出自胸臆,不蹈袭前人;诗则自成一家”①(王尔辑《墓碣》)是其思想情感的结晶。 纵观李白的一生,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他是一个儒家的隐士。所谓“儒学隐逸”,是指信奉儒学的学者,但由于种种原因,不显仁,不参与社会政治活动,隐藏志向,强化儒道。一般学术界认为,儒家思想是世界之本,致力于治国安世是正确的。但别忘了,孔子从那时起就有了隐居的思想。正如他所说,“道做不到。它乘小船漂浮在海里。”(论语工业场)② 如果他还想“活在九蛮子里”(《论语》子汉),这是一种隐士的“隐逸”思想。这种思想影响了他的弟子,还有像袁贤这样的隐士,他们不追求官职,过着贫穷和满足的生活。元贤忠实地践行了孔子“危国不乱”的思想(《论语泰伯》)② “国有道谷,国无道谷,国无耻”(论语咸文)和“死在草丛中”(中尼弟子传)③ 孔子去世后,37岁。儒家隐士之所以走上避世之路,主要是在时间思想的指导下,根据社会政治是否清晰,世界是否混乱,理想是否可能实现,人格是否受到尊重而定。李白就是这样。他曾说:“白居易也是一个在山林中被儒家思想所说服的人。”这意味着他是一个藏在山林中的儒家。二 从以严格的学术角度来看,李柏的思想似乎是丰富多样而又杂乱无章,多是灵感式的诗文,随感式的札记,包括题叙、书信和格言,没有构思精致、严谨充实的论文。他没有开门授徒,也没有留下师生切磋学问、阐发思想的材料,这一定程度影响了他在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影响。然而,只要我们深入其思想深处,会发现他的思想还是有线索可寻的,可以整理出一个头绪来。概括地说,李柏作为儒家的隐者,还是对儒家学说及其各种变化了的新形态,如理学――心学、关学以及一些基本观点都有自己独特的体悟与阐发,特别是对儒家隐逸思想作了许多发展,它实际上是吸收佛道思想的结果。从总体上看,李柏思想是以儒为本,兼取佛(禅)道,有揉合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倾向。这里我得再说明一点,前面我说“儒家的隐者”是说明儒家内部有一个趋向于避世的隐者传统,这表现在思想上就是儒家隐逸思想。笔者是这样想的,儒家的隐者在“隐”(不仕、避世)上与佛、道是一样的,但儒家的隐者却笃信儒家的基本思想,如仁义礼智信,以及忠孝等,他们避世而不出世,不为官而作民,但也不抛弃家庭亲情和尘世的友情。这一传统最远可追到伯夷、叔齐、许由、巢父,春秋战国以后,特别是道教的确立,佛教的传入,儒家的隐逸思想从道佛中获得了许多启发和发展。汉代以后,儒学主流虽说取得了独尊地位,然而一则社会历史周期的动荡使儒士们遭遇困窘, 第二,对儒学的排他性尊重使学者们学习儒学,但并不是每个儒生都被重用。因此,总有一小部分人不能发挥他们的才能,所以他们不得不走与世隔绝的道路。也有一些人试图走捷径,但他们仍然满足于贫穷和满足,高尚和自我意识,经常成为当地的圣人、农村名人和正统儒家的朴素花边。在腐败的时代,它往往透露出一丝真实人性的亮色。 作为儒家的隐者,李柏对儒家隐逸思想的诸多方面都有进一步的发展。选择隐居道路的原因儒家士人选择隐遁避世之路,大都有客观的原因,往往是社会变革、动荡之际,政治黑暗,士人分化,思想混乱,一部分儒家学者看到圣贤之道不可能行于世,便为了守道而退隐。李柏生当明末,亲眼看到明王朝走向灭亡,却又无可奈何。他曾多次总结明

文档评论(0)

mmmtt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