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 PAGE 6页
南岸区龙黄公路拓宽改造工程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及遵循的规范和设计原则:
1、建设方设计委托书及与我院签订的建设工程设计委托。
2、建设方提供的1:500片区地形图(电子版)。
3、道路及相关专业施工图设计文件。
4、我院设计人员现场踏勘收集的相关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
5、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
《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
《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2018)
《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
《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
《山地城市室外排水管渠设计标准》(DBJ50/T-296-2018)
6、本工程的设计原则是:
1) 执行国家关于环境的保护政策,符合国家的有关法规、规范及标准;
2) 排水管网设计应满足地区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同时注意远期发展与分期实施相结合的原则。排水管道均按远期设计,并能适应片区建设需要,考虑分期实施的可能性。
3)新建排水管网充分考虑区域排水现状及地块建设的情况,结合地块建设规划,在排水管道断面、平面布置、高程布置上适应功能的需要和接入的可能性、便利性。
4)排水管网设计注意技术性与经济性相结合。尊重事实,在满足设计标准的前提下,尽量考虑利用现有管网体系和排水设施,并将其整合以发挥功能。
5) 设计选材在不断总结科研和工程实践的基础上,既考虑技术发展的趋势,积极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同时又兼顾经济投入的合理性。不得使用淘汰产品及与国家产业政策不符的材料和产品。
6) 排水管道的平面、高程布置充分考虑各种管线的敷设走廊,在考虑经济性的同时预留足够的空间,为管线综合提供条件。
二、工程概况:
本次设计项目龙黄公路位于重庆市南岸区。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对现状龙黄公路进行拓宽改造,由现状12m路幅宽度拓宽为32m的规划路幅宽度。龙黄公路南起于龙黄公路—前驱路交叉口,北至铁厂湾立交老龙黄公路,改造范围全长402m道路桩号K0+220~K0+622段,为城市次干道,设计速度30km/h。
本次排水工程设计范围包括新建及改建道路雨、污水管线。
三、排水现状分析及规划分析:
(1)现状分析:
根据《南岸区龙黄公路拓宽改造工程(综合管网探测)》(重庆天域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2020年8月)资料显示,本次设计改造龙黄公路起点平交前驱路交叉口处存在现状2000mm×1000mm排水箱涵,为该片区的主要排水通道。公路两侧车行道下各敷设有d500、d800排水管道,有北向南流向,最终汇入下游现状箱涵。
道路周边地块主要为老城居住用地,但周边及道路下游未见现状独立污水管道,经现场踏勘及与物探单位沟通,晴天现状管道存在流水,现状管道均为雨污合流管道。
现状龙黄公路d800及d500排水管道沿道路坡向重力流排入现状前驱路交叉口处现状2000mm×1000mm雨水箱涵后排入下游。
规划分析:
本次设计道路暂未无排水专项规划或综合管网规划。
四、排水设计说明:
1、基本设计参数
1)最大控制设计流速:污水管道:Vmax=6m/s;雨水管道:Vmax=8m/s;
最小控制流速:污水管道:Vmin=0.6m/s;雨水管道:Vmin=0.75m/s。
流水面粗糙系数:塑料管,N=0.011
2)设计充满度:雨水1,污水0.65
3)本工程排水管道均采用管顶平接。
2、管线布置:
雨水系统的收集既要考虑到雨水能顺利地从汇水区域内排出,又要考虑到经济与合理性。
1)充分利用地形,就近排入水体。
2)结合道路和地块规划布置,由于道路通常都是地面径流的集中地,所以雨水管渠应平行道路敷设。
3)雨水排出口宜分散布置,以便雨水就近排放,使管线较短,减小管径。
4)雨水口布置应使雨水不漫过路口,因此雨水口布置在交叉路口的汇水点上和低洼处,并适当增设雨水口。雨水口间距取决于道路纵坡、路面集水以及雨水口进水量,本次设计取值为25~35m,同时检查井间距和雨水口配套布置。
3、雨水系统
1)根据重庆市地方标准《山地城市室外排水管渠设计标准》(DBJ50/T-296-2018),本设计暴雨强度公式采用最新重庆市巴南暴雨强度公式进行计算:
[L/(s·hm2)]
其中:P-重现期(年);道路P=5。
t-降雨历时,(min);t=t1+t2;
t1—地面集水时间,本次设计取值5min;
雨水设计流量的计算:
Qy—雨水设计流量(L/s);
q—设计暴雨强度(L/s·hm2);
Ψ—综合径流系数,本次设计取ψ=0.70。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