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孔孟两章;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的重要经典著作。;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四书: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
《诗》《书》 《礼》 《易》 《春秋》;颛臾(zhuānyú) 冉(rán)有
社稷(shèjì) 彼相(xiàng)矣
虎兕(sì)出于柙(xiá) 椟(dú)
近于费(bì) 相(xiàng)夫子; 季氏,本文当指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谥号,“子”是尊称,前492年继其父季桓子之后,任鲁国正卿(宰相),政治上最有势力。;孔子、冉有、季路、季氏他们之间的关系怎么样?;背景简介;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1.对于“将伐颛臾”一事,冉有和
季路是怎样向孔子表述的?;孔子坚决反对讨伐,对二人当面斥责。
先王以为东蒙主,
且在邦域之中矣,
是社稷之臣也;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孔子是怎么样责备冉有的?;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 :“ 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古人一般房屋建筑结构;孔子对冉有言论的批驳;孔子的治国主张;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谋动干戈于邦内;答:本文记录孔子与弟子的对话,表明了孔子反对战争,坚持礼治,施行仁德、仁政的思想和主张。;季 氏 将 伐 颛 臾;;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故里邹城市,位于山东省南部,与孔子的故乡曲阜毗邻,很早就被人们合称为“邹鲁”。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 ,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后世多把他与孔子并称“孔孟”。早年曾游历齐、宋、魏等国,曾任齐宣王客卿。《孟子》一书是记载战国时代孟子言行的。共七篇,儒家经典之一,全书共三万五千多字,基本上是对话语录集。它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孟子游说各国时与各诸侯王以及其他一些人讨论各种问题的经过和彼此的重要言论。中心思想是“仁义”,提出“省刑罚,薄税敛”的仁政主张和“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书中的文章笔带锋芒,长于辩论,善用譬喻,颇富有雄辩家的气概。无论从篇章结构和言辞文采上都较《论语》有了很大发展,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33;《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四书”,与“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并称,是儒家的经典。
孟子与孟母三迁(先迁于坟,再迁于市,后迁于学)
已学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减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增多,这是为什么呢?”;第二、三、四自然段
1. 注音:
王好(haò)战 弃甲曳( yè )兵
2. 重点词句:
好、请、填然鼓之 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文: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了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3. 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的原因,那么孟子有没有正面回答呢?;5.如何理解“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