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教学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1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以及词法句法现象。 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 审美鉴赏与创造 感受集记叙、描写、议论于一体的行文特点和自然流畅、挥洒自如的文笔。 文化传承与理解 学习本文了解苏轼散文的特点及其严谨治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理清写作思路,把握主旨。 教学难点: 了解和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点拨、实践。 教学课时 :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清代方苞说它是苏轼“诸记中特出者”,刘大櫆也认为它是“坡公第一首记文”,它就是苏轼的《石钟山记》。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研读这篇文章,进一步了解、探究此文何以“特出”,何以有“坡公第一”之称。 二、文本研讨 学习任务一:初读文章通大意 活动引领:要研读一篇文章,首先要读懂这篇文章的基本意思。 1.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或录音)范读一遍课文,听的过程中用红笔将生僻字的读音标注在课本上。特别要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函胡(hán hu) 磬(qìng) 桴(fú) 铿(kēng) 硿(kōng) 鹘(hú) 磔(zhé) 噌(chēng) 吰(hóng) 罅(xià) 窾(kuǎn) 镗(tāng) 鞳(tà) 射(yì)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文中哪些语句提示了全文的内容? (1)主要内容: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 (2)提示:是说也,人常疑之。(第1段)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第1段) 3.小组讨论:文章的每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第1段提出石钟山得名的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第2段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第3段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的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 4.小结: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 学习任务二:小组合作解文句 活动引领: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每组翻译一个自然段。 文言基础知识 (1)古今异义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古:往,到。今:适合,舒服。 空中而多窍 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中。 自以为得其实 古:两个词连用。其,那,指示代词。实,事情真相,名词。今:一个词。义为“实质上”。 (2)词类活用 微风鼓浪:鼓,吹起,名词作动词。 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舟,乘船,名词作状语。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目,亲眼;耳,亲耳,名词作状语。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动词的使动用法。 (3)一词多义 自 自以为得之矣(自己 代词)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 介词) 焉 崆崆焉(相当于“然” 形容词词尾) 微波入焉(兼词,“于是” 即“到那里”) 始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才。副词) 始舍于其址 (当初。副词) 是 是说也,人常疑之(这。代词) 所在皆是也 (这样。代词) 遗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遗留。动词) 使人遗赵王书(送给。动词) (4)通假字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含糊,重浊而模糊。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扣=叩,敲击。 至莫夜月明:莫=暮,晚上。 汝识之乎:识=志,记住。 2.小组合作,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句子顺序和现代汉语的不同。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1)引导:翻译以前学过的句子,注意句式特点。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忌不自信。 (2)归纳: 【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句 这些句子在结构上有如下特点:中心词+之+定语+者。这可以看作古汉语定语后置句式的标准格式。 【特殊句式】之宾语前置句 这些句子在结构上有如下特点:名词(形容词)+否定词+动词+代词 注意:古汉语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3.课文翻译:每组翻译一个自然段,上台展示,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学习任务三:把握内容,分析作用 活动引领:围绕下面的问题,请各小组合作探究课文。 1.本文第一段,作者一“叹”一“笑”,有什么深刻含意? 明确:郦道元是经过实地考察的,然而“言之不详”,所以使人有“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之疑,这是可叹的;李渤“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的做法本身就很可笑,是自欺欺人之谈。 2.作者认为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名字由来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对前人不同做法的态度又是什么? 明确:主要原因:没有耳闻目见就主观臆断。 具体原因: 人物 原因 态度 郦道元、渔夫水师 讲述太简略、不会表达 叹惜 李渤 主观臆测、没有实地考察 讥笑 3.“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与上文哪些话呼应?这句话表现

文档评论(0)

ty496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