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社会工作理论》何雪松 第15章 寻解治疗.doc

《社会工作理论》何雪松 第15章 寻解治疗.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五章寻解治疗 每个案主都有解决问题的钥匙:治疗师需要知道何处找寻。 ——de Shazer.1985:90 寻解取向治疗(solution—focused therapy)是社会建构主义影响下的另一重要社会工作实践理论,它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创始人是 Steve de Shazer、Insoo Kim Ber9以及她们供职的密瓦基短期家庭咨询中心。这一模式对以往社工实践模式的颠覆在于不再聚焦于问题本身,而是更加关注问题的解决方法。正如Peller和Walter(1998:71)所宣称的:“寻解取向视角不仅仅是某种技巧或干预。它是一种关于人是什么、治疗是什么和改变如何出现的思考方式。这个视角不仅仅是一个模式。它是一种哲理——一种对于临床实践而言需要实现认识论改变的哲理。”尽管寻解治疗最初的目标不是短期治疗,但因其聚焦于解决办法而仅仅需要较短的干预时间,这成为寻解取向治疗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一节理论脉络 寻解取向治疗实际上深深扎根于传统社会工作的价值和观念,比如:自决,个人的独一无二性对发挥其潜能的重要作用,治疗关系是一个交互关系。只不过,寻解取向治疗实现这些价值的方式有了改变,不再是聚焦于问题,而是转向了优势和责任。换句话说,寻解取向治疗是践行社会工作核心传统的方式之一。Peller和Walter(1998)认为寻解取向治疗的兴起受惠于三个传统:精神研究所的精要问题聚焦模式、Milton Erikson和后现代主义。Walsh(2006)认为寻解取向治疗的渊源包括系统理论、认知理论、沟通理论、精要治疗、危机理论和社会建构主义。 系统理论认为任何变化都会引起整个系统的变化,任何新的行动都可能导致系统无法预期的结果。这暗示,任何细微的变化都有可能导向一种新的结果。精神研究所(Mental Research Institute,MRI)的精要策略治疗视角贯彻了这一系统思维。他们认为问题可能是失败的解决方式的总和,并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应该寻求一种新的方式打破恶性循环,而这个新的方式就是关键所在。所以精要治疗聚焦于案主最为关切的问题,致力于寻求变化,并认为并非案主所有的问题都需要予以回应,也不是只有理解了案主问题的原因才能解决案主的问题,案主的历史并不受到重视,这成为寻解治疗的早期渊源(Walsh,2006;Peller & Walter,1998;de Shazer,1991)。 认知理论关于人们如何在生活中寻求特殊的意义对于寻解取向治疗具有启示意义,即我们的认知可能容易形成某种图式,而这样的图式阻碍我们加入新的因素,而实际上,新因素的加入就为改变这样的图式提供了机会(Walsh,2006)。沟通理论强调人与人之问的互动,尤其是语言的运用。语言可以改变现实,以另外一种语言进行表达可能就是变化的开始或者变化的动力,这样的观念也为寻解取向治疗提供了知识支持。Mil- ton Erikson的著作对整个心理治疗界有着深刻影响,包括无意识、治疗过程中的隐藏指令(hypnotic command)、案主界定治疗目标的观点。 寻解取向治疗更为重要的理论渊源是后现代主义或社会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实现了从系统到叙事的转变,案主不再被视为一个系统或者系统的一部分,而是视为共同寻找可能性的叙事的主体。在认识论上,后现代主义否认有客观事实的存在,否认病态和常态的区分是所谓的科学,而认为人生活在叙事之中,并且人不断创造自己生活体验的叙事。叙事可以千差万别,但所有的只是故事而非事实。这对于治疗的启示在于,我们不可能拥有所谓的客观事实,我们所能有的只是案主的故事,案主和社工就是要一起创造新的故事和新的叙事,这样就可能出现新的可能性和新的生活。这样的观点与我们前面讨论的社会建构主义的立场是一致的,所以本书认为寻解治疗属于社会建构的阵营。 短期家庭治疗中心(Brief Family Therapy Center,BFTC)积极致力于寻解取向治疗的发展,其中一个关键性研究是Weiner.Davis、de Shazer和Gingerich(1987)对干预前改变(pre·session change)的探索。她们考察案主在治疗约会之前的变化,有趣的是,大多数案主都报告说,在第一次面谈之前和形成治疗合约之后都有很多变化。随后她们继续研究问题的例外情况。同一时期,BFTC认为问题和干预之间并不必要要建立联系,这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观点,因为另外的理论视角都认同问题与解决方法之间的关联。 这样,寻解治疗摆脱了问题取向,解构了症状,不再干预所谓的问题。与此同时,考虑到短期干预成为一种潮流,寻解治疗正好顺应了社会工作和心理治疗的这一发展趋势。de Shazer(1982,1985,1988)的著作最早阐述寻解取向治疗。O’Hanlon和Weiner-Davis(1

文档评论(0)

today-is-pqsczl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