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生态视角
没有任何单一的干预模式能够拓展至所有的问题,整合不同的模式可以实现这样的目标,实际上,这是唯一的可能途径。
——Meyer,1976
生态视角作为一个整合了不同人类行为和社会实践理论的宽泛框架,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折中的社会工作知识与实践基础。
——Greene,1999:259
生态视角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个具有整合意义或折中意味的社会工作实践视角,它融合了不同的人类行为理论和社会工作实践理论,为社会工作提供了一个广泛的、折中的知识基础和实践框架,并成为社会工作综融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Greene(1999)认为生态视角的流行基于以下原因:首先,它回应了社会工作的一个长期传统,即致力于改善案主的心理和环境状况;其次,它提出了—个整合的框架,这个框架包括了众多的因素和不同的概念;再次,它是以个人和环境之间的界面为干预聚焦的;最后,生态系统视角认为案主所经历的困境为“生活中的问题”(problem in living)。
第一节理论脉络
生态视角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融合了不同的理论和概念(见表7.1)。它的早期传统可以追溯到达尔文1859年提出的进化论,尤其是“适者生存”这一重要概念。在社会工作领域,这一历史可以回溯到 Richmond“在情境中理解行为”这一论述。可见,社会工作实践脉络化一开始就受到了重视。社会工作的另一传统是倡导要将实质性服务和临床服务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回应案主的需要。第三个传统来自米尔斯关于“个人困扰”和“公共议题”之间的区分,这一观点洞见到个人困扰背后的社会结构因素,因此对环境的改变是重要的。生态学无疑作为一个隐喻进入到社工领域,这一概念被赋予这样的含义:“对案主的适应性潜能和他们的环境的滋养性品质需要给予双重和即时的关注。”(Germa- in,1979:8)随后,社会学中符号互动论的出现也为社会工作进一步认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新的认识架构。Gordon(1940)认为社会工作应该双重聚焦,即关注个人和环境。
表7.1系统理论的渊源
资料来源:Greene,1999。
20世纪60年代,Bertalanffy提出了一般系统论,这样个人所在的系统就得到重视,并发展出了社会工作领域的一般系统理论。一般系统理论和生态视角的共同点在于:关注不同层次的系统,重视人与环境之间的交换,将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关注系统内和系统之间的压力和平衡。著名心理学家Bronfenbrenner(1979)的《人类发展生态学》(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比较系统地将生态学的隐喻引入到人类行为的研究。Bronfenbrenner对发展进行了生态学式的理解。在他看来,发展过程可以这样理解:首先,一个发展着的个人不能仅仅被视为被环境所影响的傀儡,而是一个不断成长的、动态的重构环境的实体;其次,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是双向的,这是一个相互适应的过程,最后,环境不能仅仅理解为家庭、朋辈群体这样的比较贴近的情境因素,而且要包括更大的社区和社会。在Bronfenbrenner看来,环境应该包括四个层面:(1)微观系统(microsystem),包括面对面的群体;(2)中观系统(mesosystem);(3)外围系统(exosystem);(4)宏观系统(marcosystem),包括更大的文化与社会体系,如意识形态、信仰系统、风俗和法律。Bronfenbrenner对个人一环境实践的启示是,个人一环境的配合体现在不同的层次,个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换关系。
Meyer(1983)综合上述不同传统提供了一个综融性的生态系统框架,强调应该将聚焦调整至个人所处的生活空间,关注个人的生活经验、发展时期、生活空间和资源分布等人与环境之间的交流活动,并从生活变迁、环境品质和适合程度等三个层面的互动关系指导社会工作的实施。 Germain和Gitterman(1980,1996)提出的生命模式是应用生态视角的一个重要干预方式。生命模式把人看成持续地与其环境的不同层面进行交换并适应之。他们改变环境亦为环境所改变,这是一种交互性适应(re— ciprocal adaptation)。社会问题污染社会环境,降低交互性适应的可能性。生活环境必须与其环境保持良好关系,这样我们经由适当的输入就可以维持自己并发展,即调适度良好。
生态理论的一个替代性阐释是Meyer(1983)的生态系统论(ecosys— tems)。它宣称比生命模式更为灵活,因为它清晰地采用了别的解释理论而非创造自己的理论。它特别有益于评估(Greif,1986),且聚焦于家庭和环境支持的网络,利用家庭图(genogram)和生态图(ecomap)作为视觉工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第10章 家庭社会工作.doc
-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第11章 学校社会工作.doc
-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第12章 社区社会工作.doc
-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第13章 医务社会工作.doc
-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第1章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doc
-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第2章 儿童社会工作.doc
-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第3章 青少年社会工作.doc
-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第4章 老年社会工作.doc
-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第5章 妇女社会工作.doc
-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第6章 残疾人社会工作.doc
- 《GB/T 4340.2-2025金属材料 维氏硬度试验 第2部分:硬度计的检验与校准》.pdf
- GB/T 4340.2-2025金属材料 维氏硬度试验 第2部分:硬度计的检验与校准.pdf
- 中国国家标准 GB/T 4340.3-2025金属材料 维氏硬度试验 第3部分:标准硬度块的标定.pdf
- 《GB/T 4340.3-2025金属材料 维氏硬度试验 第3部分:标准硬度块的标定》.pdf
- GB/T 4340.3-2025金属材料 维氏硬度试验 第3部分:标准硬度块的标定.pdf
- 《GB/T 45284.1-2025信息技术 可扩展的生物特征识别数据交换格式 第1部分:框架》.pdf
- 中国国家标准 GB/T 45284.1-2025信息技术 可扩展的生物特征识别数据交换格式 第1部分:框架.pdf
- GB/T 45284.1-2025信息技术 可扩展的生物特征识别数据交换格式 第1部分:框架.pdf
- 《GB/T 45284.5-2025信息技术 可扩展的生物特征识别数据交换格式 第5部分:人脸图像数据》.pdf
- 中国国家标准 GB/T 45284.5-2025信息技术 可扩展的生物特征识别数据交换格式 第5部分:人脸图像数据.pdf
最近下载
- FT24 遥控器用户手册(V1.0).pdf VIP
- 2024年7月1日实施新版医疗器械经营采购、收货、验收、贮存、销售、出库、运输和售后服务工作程序.pdf
- 北京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练习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 VIP
- 2025年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质量检测试卷及答案.doc VIP
- 立定跳远自动测距系统的设计.pdf VIP
- 《囊萤夜读》说课课件.pptx
- 犊牛腹泻的诊治 .pdf VIP
- 6.2 共筑生命家园 (课件) 2024-2025学年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统编版).pptx VIP
- 海上轮机理论知识竞赛考试题库资料(含答案).pdf
- 浙江省通用安装预算定额-第九册消防工程.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