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动物模型的数据分析显示:当无PAE,T>MIC需获得给药间隔时间的90%~100%;有PAE,T>MIC则需50%~60%。通常T>MIC为40%就可获得85%~100%的细菌学治愈率。 β内酰胺类的给药方案目的是暴露期间的合理化,即使T>MIC最大化,因此宜采用持续静脉滴注或多次给药方案。增大T>MIC对免疫抑制病人或治疗耐药菌特别重要,且持续静脉滴注也可减少所需药量。 注意个体化与顺应性。 第三十页,共八十二页。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 大环内酯类从分类上基本属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但由于各药物在体内情况及药效学特征差异,难以用某一类参数描述。 老一代T>MIC应为给药间隔40~50% 克拉霉素、罗红霉素:T>MIC期望值≥50% 克拉霉素和罗红霉素血药浓度较高时,高于MIC的时间与临床药效学评价相关;而当血药浓度较低时还需考虑AUC情况,一般高于MIC的时间的期望值应为给药间隔的50%。 第三十一页,共八十二页。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 大环内酯类药物在组织和细胞内浓度常较同期血药浓度高,因此在PK/PD研究中需要加以考虑。 如阿齐霉素可积蓄于巨噬细胞并具有从细胞缓慢外排的特点,在白细胞浓度较高的感染部位可发挥药物释放系统,故作用持久。 第三十二页,共八十二页。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 阿齐霉素AUC/MIC是与疗效相关的主要参数,AUC24/MIC>25才获理想疗效。 阿齐霉素可积蓄于巨噬细胞并只从细菌缓慢外排的特点,在白细胞浓度较高的感染部位可发挥药物释放系统,可采取连续3d给药后停药4~7天为一个方程的特殊给药方式。 第三十三页,共八十二页。 碳青霉烯类 对繁殖期和静止期均有强大杀菌活性,又有较长PAE。 临床应用该类药物时可适当延长药物给药间隔时间采取每日1~2次的给药方案。 第三十四页,共八十二页。 糖肽类抗菌药物—万古霉素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具较长的t1/2(6hr)和PAE。 最佳杀菌浓度为4~5倍MIC。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清除率与Cmax/MIC无关,而与T>MIC有关。 动物实验也表明万古霉素属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第三十五页,共八十二页。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评价该类药物临床疗效的主要PK/PD参数为Cmax/MIC。 氨基糖苷在体外有1~3hPAE,体内更长PAE(10h)。 Cmax/MIC 8~12约有90%有效率。 宜采用一天一次给药。 理由:①增大杀菌活性;②PAE有利给药间隔期的长期抑制;③减少耐药;④减少毒性。 但也有例外,如减少赘生物中细菌,长期腹透、血透,大面积烧伤,腹水等病人及孕妇。 氨基糖苷类对致病菌的PAE也具有浓度依赖性 第三十六页,共八十二页。 第三十七页,共八十二页。 抗生素后效应(PAE) 机理可能因药物清除后,药物在细菌靶位仍长时间结合,而致细菌非致死性损伤、恢复再生长时延迟所致。影响因素主要有细菌德种类和接种量、抗菌药物种类和浓度、细菌与药物接触时间、联合用药等。 PAE较长的抗菌药物有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大环内酯类、硝基咪唑类、多肽类等。而多数β-内酰胺类药物对G+球菌有一定PAE,对G-杆菌PAE很短。目前已将PAE作为评价新德抗菌药物药效动力学和设计合理给药方案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八页,共八十二页。 抗生素后促白细胞效应(PLAE) PLAE是指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后,产生非致死性损伤,由于细菌形态改变,可增加吞噬细胞的识别、趋化和吞噬作用,从而产生抗菌药物与吞噬细胞的协同效应,使细菌恢复再生长时间更延长。PLAE是抗生素体内PAE时间较长的主要机制。 第三十九页,共八十二页。 首剂效应(The first-exposure effect)和亚MIC效应 如氨基糖苷类药物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杀菌活性,但当再次接触或连续接触时,并不显著增加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的抗菌效应。需间隔相当时间后才能再起作用。此效应支持氨基糖苷药物日剂量单次给药方案。 当细菌暴露于低MIC水平时,细菌生长受到暂时抑制的现象称为亚MIC效应。 第四十页,共八十二页。 防耐药突变浓度(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 MPC) 是指抑制细菌耐药突变的最低浓度。 细菌耐药突变的自然发生频率为10-7~10-8。 以MPC为上界,MIC为下界的这一浓度范围称为突变选择窗。抗菌药物治疗时,当治疗药物浓度高于MPC不仅可以治疗成功,而且不会出现耐药突变;药物浓度如果在突变选择窗内,即使临床治疗成功,也将可能出现耐药突变。 MPC/MIC值越小,药物抑制菌株产生耐药变异的能力就越强。 第四十一页,共八十二页。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日剂量单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