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宫无极门仅存的元代官式道观山门.docVIP

永乐宫无极门仅存的元代官式道观山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永乐宫无极门仅存的元代官式道观山门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文1:永乐宫无极门仅存的元代官式道观山门 1 一、 无极门创建的时代背景 2 二、 无极门的建筑特点 2 三、 无极门的壁画 4 四、 无极门的研究价值 5 文2:非营利组织管理的元 6 1非营利组织存在的问题 6 2非营利组织的员工团队建设 7 注释 11 参考文摘引言: 11 原创性声明(模板) 12 文章致谢(模板) 12 正文 永乐宫无极门仅存的元代官式道观山门 文1:永乐宫无极门仅存的元代官式道观山门 永乐宫是我国现存唯一的一座元代官式建筑群,也是我国唯一一座完整保存下来的元代道教宫观。其中轴线上遗存的四座元代木结构建筑,是我国建筑史上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特别是作为宫门的无极门,风格独特,充满个性,与其他三座殿堂式建筑的结构和形制明显不同,成为研究元代官式建筑宫门的孤例。 一、 无极门创建的时代背景 永乐宫是为供奉道教“八仙”中的吕洞宾而建造的,因为吕洞宾的道号是“纯阳子”,所以永乐宫原名“大纯阳万寿宫”。相传吕洞宾是唐代永乐县人,羽化成仙,后人在其旧宅兴建了吕公祠,宋金元时期,随着道教的兴盛,吕公祠被扩为道观,成为道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元太宗三年(1231年)该观毁于大火,在全真道掌教首领、真常真人李志常等人请求下,元太宗窝阔台敕令“升观为宫”,封真人吕洞宾为“天尊”,并派遣全真道龙门派(创立者丘处机被元朝尊为国师)弟子主持兴建了“大纯阳万寿宫”。因其地处永乐镇,又被称为“永乐宫” 这座规模宏大的道宫,修建过程非常曲折,历时相当慢长,从1247年开始兴建,到1368年才完成,全部工程延续了一百余年,差不多和元代同始终。在永乐宫修建的过程中,佛道之间发生了激烈的斗争。元朝中期由于全真教派刊行《老子化胡经》引起僧人激烈反对。1258年,元宪宗蒙哥令佛道两家各派17人在御前展开大辩论,结果道教失败,被勒令参辩道士落发,恢复侵占的寺庙二百多所,焚毁《老子化胡经》,这件事发生在永乐宫主体建筑完成之前。到了元世祖忽必烈在位的至元十八年(1281年),元朝廷又强制焚毁了除《道德经》之外的其余道经,接着又烧掉了《道藏》经版。整个道教势力大衰,使永乐宫的修建受阻。一直到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以后,“全真事渐解”,全真道才渐渐恢复元气,永乐宫的无极门正是在此时修建的。 二、 无极门的建筑特点 无极门是永乐宫元代的宫门,建成于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也就是元世祖忽必烈在位的最后一年。因殿的东西两梢间,原有高大魁梧的青龙、白虎两星君泥塑像,故又称龙虎殿。从顺治十三年(1656年)所立的重修龙虎殿碑记中,得知无极门又称龙虎殿。 无极门的砖砌台基高米,下出米,以漫长的礓磋坡道供人们登踏。坡道前长长的甬道,是当时外界通往永乐宫的官道。庙观建筑前修筑较长的甬道为元代惯例。台面收分10厘米,富有稳定性。台基下用碎砖瓦、黄土夯牢基础,深厚坚实。这样的台基,用现代的语言描述就是“整体浮筏式基础”,好比一艘大船载着建筑,在地震中,能够有效地避免建筑基础被剪切破坏,减少地震波对上部建筑的冲击(图一、图二) 无极门面阔五间,通宽米,进深两间六椽,总深米,单檐庑殿顶,屋架举折为1/,相比现存其它元代建筑坡度较平缓。屋顶以筒板瓦覆盖,用瓦条垒脊,遵循唐宋时期的传统做法。正脊两端各立一只两米高的龙形大鸱吻,尾部已有外翘趋势,为明清完全向外卷曲的过渡形式,极具时代特征。 檐下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补间铺作一朵,用真昂,昂尾压在下平槫之下,在结构上具有实际挑承作用,分减了下平槫的荷重。斗栱构件用材比例大体上接近《营造法式》,沿袭了宋金旧制,但也有所突破和发展,例如,檐柱头上所用栌斗宽仅30分,比例偏小,而各栱长尺度稍大,与补间斗栱疏朗、梁架构件断面较瘦的格调相一致。 梁架结构为“彻上露明造”,中间有一排中柱,有额枋相联。前后檐各用三椽栿相对,后尾搭在中柱上,栿上叠架“平梁”、“搭牵”,立“蜀柱”,戗“叉手”。两山有“丁栿”承载椽枋,转角处以抹角梁承大角梁,结构简洁,有所创新。各架椽木由中间向两边逐渐生起,使正脊和四面瓦坡曲线圆和舒展。梁栿用材较小,粗细不一,凹凸不整,以原木脱皮稍砍制成形,尚多为弯料,外观粗放,富含蒙元任意自由奔放的性格,是元代建筑显著的特点。 梁架和屋顶的重量由柱承载,露明柱的柱础都是素覆盆式,没有雕饰,为元柱础的特点。柱径有粗细之分,明间檐柱柱径两材,四角柱柱径为两材一契,有意加粗角柱直径是为了增强建筑的四角刚度,经过这样处理,有效提高了无极门的抗震性。明间柱高度为米,大于开间24厘米,突破了《营造法式》“柱高不越间广”的规定。檐柱及墙垣均微微内倾,有%的

文档评论(0)

codelov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