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中秋千的审美意蕴.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戏曲中秋千的审美意蕴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文1:戏曲中秋千的审美意蕴 1 一、民俗活动中的人文美 2 二、秋千佳人的构图美 3 四、结语 6 文2:张大千的绘画美学 7 一、阳刚大气的绘画之美 7 二、独特新颖的绘画之美 8 三、意境丰富的绘画之美 9 参考文摘引言: 11 原创性声明(模板) 11 文章致谢(模板) 12 正文 戏曲中秋千的审美意蕴 文1:戏曲中秋千的审美意蕴 秋千在古代是一种喜闻乐见的娱乐工具,在文学作品中也是一个常见的意象,但是在戏曲中,秋千所占的比例并不大。前人研究较多的是秋千的起源与流变,也有学者研究唐诗宋词和小说里的秋千,但戏曲中的秋千却少有人研究。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与其他文学形式不同的是,它用唱的形式表演出来,富有节奏感,给人不同的印象与韵味。在戏曲中,秋千或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或作为情节转换的关捩,或作为情感寄托的象征,具有独特的美。 一、民俗活动中的人文美 打秋千这个活动多在清明、寒食时节进行,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暖日宜乘轿,春风宜试马,恰寒食有二百处秋千架”(白朴【双调】庆东原),可见秋千林立是寒食节特有的景观。秋千游戏在汉代比较盛行,主要是宫闱或者闺阁中女子的一种娱乐消遣方式。时代向前发展,渐渐地,打秋千成为人们喜爱的竞技活动之一,儿童和男性也参与进来。尤其是每年的三月三,更是打秋千的好日子,许多地方还要举办打秋千比赛。曲剧《打秋千》是一首民间小曲,广为传唱,内容就是姐妹二人在三月三这一天外出打秋千。又如“牡丹亭畔秋千,蕊珠宫里神仙”(张可久【越调】寨儿令·三月三日书所见),也是写作者在三月三日这一天于牡丹亭畔看到了秋千。可见三月三日成为了人们打秋千的一个特殊的日子。 秋千具有运动和娱乐的功能,很多情况下人们荡秋千只是为了娱乐。乡村的秋千大都竖立在村口或者门口的一侧,将秋绳系在树上或房梁上,在中间固定一块木板,一个简易的秋千就形成了;在城市,秋千多出现在林园或者湖边的休闲之处,人们在荡秋千的同时,还可以欣赏美丽的自然风景,如元代张可久的描写:“绿树秋千,青山钟鼓,画舫琵琶”(【双调】折桂令·湖上怀古),“闲游杨柳边,困倚秋千下,更不御铅华”(【中吕】齐天乐过红杉儿·湖上书所见),从中都可以看出秋千与大自然的融合。在湖边,青山绿水间,一排排杨柳树绿意盎然,其中搭建了几个秋千,游人路经于此,既可以欣赏美丽的自然之景,闲来也可以坐上秋千休息或者玩耍,风景美不胜收,心情也自然愉悦畅快。 秋千的制作过程并不复杂,但是玩法却有多样,有单人玩法和双人玩法。单人玩法比较简单,就是一个人站在木板上,双手抓住秋绳,通过用力躬身、屈腿、脚跐、下蹲、挺身站起,再伸开双臂将秋绳撑开进行扩胸运动等一系列连续连贯的动作,木板便会载着人越荡越高。双人玩法需要两个人共同完成,简单一些的就是一个人坐在木板上,另一个人在后面推,使得秋千荡起来。这种玩法只有一个人能享受到荡秋千的乐趣。另一种是两个人面对面站在木板上,也是通过躬身、屈腿、脚跐、下蹲、挺身等这一系列动作让秋千荡起,而且这个动作既可以一个人完成,也可以两个人共同发力,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如《琵琶记》第三出中写道:“院公,没奈何我每三个在这里厮轮做个秋千架,一人打,两人抬。”[1]143这里展示的玩法就是一个人坐在秋千上,两个人在后面推,因而只有一个人能真正享受到打秋千的乐趣。 秋千戏又称“半仙之戏”。五代王仁裕等撰写、后人辑校的《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中“半仙之戏”记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2]人们在秋千上,越荡越高,能够看到的景色自然也更宽阔。荡秋千给人的那种飘飘然仿佛要飞上天的感觉,像传说中的神仙飞天,而“半仙之戏”这一说法的由来自然也是这个原因。《琵琶记》第三出中“本是北方戎戏,移来上苑豪家。女娘撩乱隔墙花,好似半仙戏耍”[1]143的证述,道出了打秋千这个活动从北方传入,后逐渐走进富贵之家的事实,同时也描绘出了女子在秋千上摇摇荡荡,似神仙飞上天一般的美景。“牡丹亭畔秋千,蕊珠宫里神仙”,描述了在牡丹亭边荡秋千,那感觉好似成了蕊珠宫的神仙一样,这里也是在表达“半仙”这个感受。 二、秋千佳人的构图美 秋千是古代闺阁女子最常见的一种娱乐工具,她们平时的生活空间受到限制,无聊之时便会去院里荡秋千。许多稍富贵些的人家,院子或者花园里都会安置秋千供人娱乐玩耍。《牡丹亭》第七出中丫鬟的一句答话:“景致么,有亭台六七座,秋千一两架。绕的流觞曲水,面著太湖山石。名花异草,委实华丽。”[3]《张协状元》第四十九出中“【同前】名园郡圃,是处秋千,花板争蹙。”[4]《西厢记》中红娘的一句

文档评论(0)

codelov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