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脏功能系统相关性谈心肾相交.doc

从五脏功能系统相关性谈心肾相交.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五脏功能系统相关性谈心肾相交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文1:从五脏功能系统相关性谈心肾相交 1 1 从阴阳与五行学说分析五脏功能系统生理功能相关性 2 2 从阴阳五行学说分析五脏功能系统病理变化相关性 3 3 “心肾相交”与“心肾不交”的分析 4 文2:从五脏功能系统相关性谈心肾相交 5 1 从阴阳与五行学说分析五脏功能系统生理功能相关性 6 2 从阴阳五行学说分析五脏功能系统病理变化相关性 7 3 “心肾相交”与“心肾不交”的分析 8 参考文摘引言: 10 原创性声明(模板) 10 文章致谢(模板) 10 正文 从五脏功能系统相关性谈心肾相交 文1:从五脏功能系统相关性谈心肾相交 心肾相交理论从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论述了心与肾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中医藏象学说中逻辑性最强、最富哲理的理论。然而当代不少学者对心肾相交理论提出异议,其中李成文认为心肾相交理论错用五行理论,混淆阴阳属性,并与心火、心阳、肾水、肾阳生理概念相矛盾,难以指导临床[1]。笔者认为争议的关键在于心阳与肾阴能否相互作用及如何作用,心肾相交理论是建立在中医藏象学说基础上的,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藏象学说以五脏为中心,按五脏分系统,以五脏统功能,五个功能系统存在着纵和横两个方面的联系,横的方面联系表现为系统间生理功能上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往往是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在藏象学说中的体现,心肾相交理论反映了心与肾二功能系统的横向联系,因此心肾相交理论可纳入五脏功能系统之中进行分析。在此不妨也从阴阳与五行理论分析入手探讨如下。 1 从阴阳与五行学说分析五脏功能系统生理功能相关性 中医学中阴阳概念不同于现代哲学中矛盾概念,是有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阴与阳的相对属性引入医学领域,即是将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阴。而中医整体观又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结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人体的各种功能互相协调,彼此为用;患病时,体内的各个部分亦相互影响[2]。因此在五脏功能系统中,每个功能系统内部纵向必然都存在着阴与阳对立双方的相互作用;而在五脏功能系统之间发生横向相互作用时,必然也通过系统内部阴或阳的作用来实现,并遵循着五行学说的生克制化规律及阴阳学说的阴阳作用机理。现将阴阳与五行学说有机结合对五脏功能系统间及其内部生理功能相关性探讨如下。 从纵的方面看 各功能系统内部阴阳之间存在着相互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等关系,但各种关系的发生和维持可受五脏功能系统间阴阳的相互作用影响,使得系统内的物质得以新陈代谢,功能得以保持动态平衡,从而表现出系统既有独立性又有开放性。 从横的方面看 各功能系统之间的阴阳关系表现为相互促进(即相生)和相互制约(即相克)两个方面。 从相生关系角度来看 表现为阳助生阳,阴滋生阴的作用现象,并遵循五行相生规律。运用此规律制订的临床常见治法如培土生金法、生金滋水法、益火补土法、滋水涵木法等。 从相克关系的角度来看 则表现为阳克制阴、阴克制阳的作用现象,并遵循五行相克规律。运用此规律制订的临床常见治法如泻南补北法、抑木扶土法等。 2 从阴阳五行学说分析五脏功能系统病理变化相关性 从纵的方面看 系统内部阴阳对立双方存在着阴阳偏盛、偏衰、互损、格拒、转化、亡失等病理变化。 从横的方面看 五脏功能系统之间病理变化表现为相生异常与相克异常两个方面。 五行相生异常 包括母病及子、 子病及母两类, 如结合阴阳进行分析, 则在五脏功能系统中表现为相生关系的两个系统阴或阳的俱盛俱衰现象, 如临床常见病证: 心肝火旺证、 心肝血虚证、 肺脾气虚证、 肺胃阴虚证、 肝肾阴虚证、 肺肾阴虚证、 肾不纳气证、 心脾气血两虚证等。 五行相克异常 包括相乘、 相侮两种现象, 结合阴阳进行分析, 则在五脏功能系统中, 表现为一系统阳(或阴)与相克关系系统阴(或阳)的此长彼消,此消彼长的盛衰变化, 如临床常见病证: 水气凌心证、 心肾不交证、 脾虚水肿证、 脾湿肝郁证、肝气犯脾证、 木火刑金证等, 而进一步发展可导致相克关系系统内的阴阳盛衰变化加剧, 出现二系统阳(或阴)的俱盛俱衰现象, 如水气凌心证发展为心肾阳虚证, 心肾不交证发展为君相火旺证, 脾虚水肿证发展为脾肾阳虚证等。 甚者出现阴阳格拒, 最终阴阳离决。 3 “心肾相交”与“心肾不交”的分析 “心肾相交” 反映了心肾二功能系统的生理功能相关性,杨扶国认为“心肾相交”的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心血与肾水,心神与肾精,君火与相火,心血与肾气,心阳与肾水之间的生理机制上,这五个方

文档评论(0)

asen199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