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代茶具的设计观.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唐代茶具的设计观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文1:浅析唐代茶具的设计观 1 一.“唐风贵茶”的原因 2 1、禅宗的兴盛 2 2、上层社会及文人的推崇 2 3、南北交通的便利 3 二.适用、节用的功能观 3 三.以人为本的造型观 4 四.取法自然的审美观 6 五.结语 6 文2:茶具情感化设计分析 7 一、茶具设计研究现状 7 二、基于设计情感化的产品设计理论研究 8 三、茶具情感化设计 10 参考文摘引言: 12 原创性声明(模板) 12 文章致谢(模板) 13 正文 浅析唐代茶具的设计观 文1:浅析唐代茶具的设计观 茶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饮料作物,因其生长在南方的植物,所以茶之为饮的流行地区主要是在南方,直到南北朝时期,茶饮在北方仍受冷遇。而到唐代尤其是中唐以来,则出现“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的局面。“茶滋于水,水藉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而废”,这是明人许次纾在《茶疏》中关于茶、水、器、火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足见茶具在饮茶中的重要地位。唐代饮茶风起的盛行,必然要求相应的茶具的出现,以满足人们的要求。 一.“唐风贵茶”的原因 1、禅宗的兴盛 造成唐代这种全国不论南北皆盛行饮茶风气的原因,首先应与这一时期禅宗的兴盛有密切关系。禅宗自五祖洪仁分成南北两宗,北宗在唐前期最为鼎盛。讲求渐悟的北宗,要求打坐“息想”,而茶具有提神、令人不眠之功效,十分投合禅僧破睡修功的需求,僧人通过品茶以助参禅。随着北宗在北方地区的兴盛,直接促成了饮茶风气被北人所接受,不仅使茶饮在信奉禅宗的皇室中流行,通过其在民间的信众也造成其在民间的普及。即使南宗在中唐后逐渐势起,由于性俭的茶因其饮后可“洗尘心”、“开烦襟”,与南宗提倡清静本心、遁身自然,追求“净心自悟”的主旨十分契合,更助长了茶在禅僧中的流行。 2、上层社会及文人的推崇 唐代宫廷中十分喜好饮茶,根据《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全国各茶叶产地每年都要贡茶以满足皇室的需求。而自唐初施行的科举制,许多南方士人应举登第、入朝为官,包括唐代宫廷中的宦官也以南方人为多,这些人不可避免的会将他们饮茶的习惯也带入朝中,从而推进了饮茶在上层社会的流行。而茶所具有的涤烦提神、醒脑益思的效用使其同样受到文人的喜爱,并常常以茶为题作文弄诗记录下自己喝茶的感受,这些言茶之妙用、宣茶之功效的茶诗在被人所传颂的过程中,无疑对社会上饮茶风尚的形成也是一种促进。 3、南北交通的便利 饮茶风尚在唐时能风靡全国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原因,就是自隋炀帝时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的开通,使主要产自南方的茶可以依靠水路源源北上,保证北方充足的茶叶供应,从而有利于茶在百姓生活中的普及。 二.适用、节用的功能观 由于唐代以前的饮茶方式是“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饮者无异也”①,即将茶与葱、姜、橘皮等放在一起,煮出的汤汁如同菜汤一般,如此煮法使在煮茶、饮茶时借助可当时普通的炊器、饮器,没有专门茶具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到了唐代,在陆羽《茶经》中《之造》、《之煮》两篇的内容中,将采茶、炙烤茶饼、碾茶成末、取水煮茶、三沸分茶的过程交代得十分清晰。如此繁杂的步骤必定要使用特定的器具才能完成,可贵的是陆羽在书中特辟有《之具》、《之器》两篇,将上述过程中所使用器、具都一一列出,并详述其尺寸、材料、造型、用途、使用方法,其中仅茶器就包括有升火、炙茶、碾茶、储茶、盛水、煮水、量茶、饮茶、清洁所使用的二十四器,足见其分工之细、用途之专、组合化程度之高。并且对于这24件茶器的使用,陆羽在《之略》中补充到其可随时间、地点、人数以及茶的准备情况适当的进行调整和省略,不必拘泥,则显得十分人性化。 在对这二十四器的设计上,以煮水煎茶用的鍑为例,陆羽认为在材料选择上最好使用生铁,原因是其最为经久耐用。在制造时,用粗糙的沙土制造外模以使鍑的外壁粗糙而更容易吸收火焰的热力,内模则用细土制造以使内壁光滑、易于洗涤。在造型上,陆羽要将鍑的腹脐拉长,因为这样做可以使水在鍑当中沸腾,投入的茶末容易扬起,从而确保茶味的纯正。同时又将鍑耳作成方形、鍑边加宽以取其方正、广阔务远之义,通过细处的设计提升了此器的文化品格,也符合在唐代文人眼中将饮茶看作是一件雅事的心理。从上面的分析可看出,陆羽在设计时完全是从功能出发,所进行的设计都是为了使其使用功能得到最大程度发挥,对于当时社会上以瓷土、银为材料制作鍑的现象,陆羽也没有因其“雅”、“洁”而妄加推崇,而是明确指出其制作成本过高、无法在生活中长期使用等特点,这在当时是十分可贵的。对照这一时期的出土实物,偃师杏园唐墓群开园十九年郑氏墓出土的铜鍑,器身还通体抛光、呈钵形、在鍑口沿两侧局部铆接环扣并

文档评论(0)

asen199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