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对比中挤压人物灵魂浅谈张天翼包氏父子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文1:在对比中挤压人物灵魂浅谈张天翼包氏父子 1
文2:关于细节描写人物个性的灵魂 7
一、动作细节描写,流露人物性情 7
二、外貌细节描写,人物形神兼备 8
三、环境物件细节,揭露人物的性格命运 8
五、借用标点细节,表现人物变化 9
六、细节“画眼睛”,表现人物的灵魂。 10
参考文摘引言: 10
原创性声明(模板) 11
文章致谢(模板) 11
正文
在对比中挤压人物灵魂浅谈张天翼包氏父子
文1:在对比中挤压人物灵魂浅谈张天翼包氏父子
中国有句俗语:“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的确,许多事物在单个存在时,往往不易显露其本质,而当处在二者乃至二者以上的相互对比之中时,其真面目便自然而然地清新流露。
《包氏父子》写于1934年,作为张天翼小说的代表作,它确实有其独到的一面。作品中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小说人物形象的鲜明度之大,是和作品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分不开的。对比手法是作家在塑造人物性格时经常采用的,运用得好,正邪、善恶、美丑都能表现得淋漓尽致,产生强烈的反差效果,《包氏父子》也正是如此。在中国,不论古典还是现代作品,运用对比手法的作品多之又多。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述《金瓶梅》时,也指出它的艺术特色之一是:“或一时并写两面,使之相形,变幻之情,随在显见,同时说部,无以上之。”我觉得,《包氏父子》在这种方法上,有过之而无不及,有的是继承,更有自己的创造和发展。
《包氏父子》在人物描写上广泛地、充分地运用了对比,围绕包国维和老包之间展开对比来贯穿全文:老包的望子成龙,包国维的胡作非为;老包的恭谨,包国维的骄纵;老包的拮据,包国维的挥霍.
小说显现给人们的最强烈的对比是老包的望子成龙和儿子包国维的胡作非为。读了小说之后,你脑子里似乎总能浮现那个爱摸下巴、穿着件破棉袍、含辛茹苦供养儿子念书、一心巴望儿子能向上爬的老包形象。老包是个十足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典型小市民形象,在老包身上,体现着中国旧式农民的善良、古朴、勤劳又愚蠢、盲目的一面。
在公馆当了20年听差的老包,虽然是个侍候别人的“下等人”,却充溢着向上爬的意识。自己老了之后,把对未来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巴望儿子能靠读书“向上爬”,有朝一日也跻身“上等人”行列,连带着自己也享受老太爷的福。于是他节衣缩食,到处求借告贷供儿子上学,尽量地满足学校以及包国维自己提出的种种近乎奢侈的要求。他在包国维身上倾注了所有的资本,把儿子上学看成是一项前程远大的事业。 因为有了包国维这个读书的儿子,自己都觉得风光了不少,似乎马上就比好友胡大这些人高出一头。在文章的开头,当公馆里的“下等人”们聚在老包家里谈论到包国维也不过就去上学时,老包还摸摸几根两分长的灰白胡子,像是已经做到了老太爷,坐上了小轿,抽上了雪茄似的,以致后文谈到学费时,说着就瞧着胡大:“看他懂不懂这‘学费’ 是什么东西?”然而希望越大,失望也大,被仅有的一点儿值得骄傲的“上学”冲昏了头脑的老包,也正显现出了落后小市民的愚昧。在他看包国维的成绩报告单时,光是信封,他就瞧了半天。然而成绩单上有五个“丁”,只有一个“乙”,那还是什么体育。看到这里,老包还不知悲哀,直到“留级”两个字才给了他一丝“地下砖头缝里的冷气”。包国维已经留了两次级,这一次都三次了,而且还被两个学校开除过。儿子包国维确实是个不务正业、不求上进的浪荡子。他一天到晚和一些官家子弟鬼混,打球,追女人,无聊透顶。回到家装模作样读书,然而看的也无非是些乌七八糟的色情小说。而愚昧的老包却以为他是用心读书,生怕打扰他,心疼得不得了,为自己没能使他的种种欲求满足而内疚不堪。
老包的恭谨和包国维的骄纵也形成明显的对比。父亲百般维护并娇惯儿子。自从老伴去后,他既当爹又当娘,儿子要什么,总千方百计去满足他。与儿子说话也低声下气,唯恐儿子受委屈,怕儿子发脾气,惟儿子是尊。儿子包国维却丝毫不体谅老人的苦心,一不如意便向老爸发脾气。老包希望儿子读了书以后有出息,自己也沾光当个老太爷享享福。然而儿子才读了几年书,还没爬上去就已经嫌弃他老子了,这个家庭的“一无所有”更令他深恶痛绝之。有一次在街上,包国维和阔少同学碰上父亲,阔少郭纯问他老头是谁,他忙说:“不相干。”直到看见老包走远了才松了一口气轻松起来。回来后还很想叫老爸以后不要再在外面喊他。
作者把这种两极的对比展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反差效果。同时,老包和儿子两个形象无时不在相互挤压中。对于老包来说,挤出了他愚昧无知式的农民希望。而对包国维来说,则是挤压出他灵魂的丑陋。
作品中,小包是老包的全部希望寄托,然而实际却和想象背道而驰。
作者把他讽刺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