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对传统孝道文化之批判述论.docVIP

五四时期对传统孝道文化之批判述论.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五四时期对传统孝道文化之批判述论 文档信息 : 文档作为关于“文学、艺术、军事或历史”中“文学研究”的参考范文,为解决如何写好实用应用文、正确编写文案格式、内容素材摘取等相关工作提供支持。正文11062字,doc格式,可编辑。质优实惠,欢迎下载!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文1:五四时期对传统孝道文化之批判述论 1 一、五四时期对传统孝道文化的批判 2 二、五四时期对人伦道德问题的新探索 5 三、几点思考 8 文2:试论国民日日报对国民劣根性批判述论 9 一、《国民日日报》对国民劣根性的揭批 10 二、《国民日日报》对国民劣根性的原因探析 12 三、《国民日日报》对国民性改造的有益探索 13 四、对《国民日日报》国民性批判的评价 14 参考文摘引言: 15 原创性声明(模板) 16 文章致谢(模板) 16 正文 五四时期对传统孝道文化之批判述论 文1:五四时期对传统孝道文化之批判述论 *编辑。 “孝”是中国文化中最悠久、最基本、影响最深远的传统伦理观念。 儒家视孝为“德之本”、“教之所由生者”和“仁之内核”,是影响中国人数千年的重要精神。但是自近代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的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一次次的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使得国人在西学东渐风潮推动下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深刻的反思乃至批判,由此也开始了新文化运动,而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对传统孝道文化的批判。 一、五四时期对传统孝道文化的批判 五四时期,思想家们对传统孝道的基本态度是批判的。在反封建的旗帜下,他们对于作为社会政治伦理的孝道文化,尤其加以强烈的批判和否定,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制造顺民的大工厂”。五四时期,首先对传统孝道进行猛烈批判的是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之一的吴虞。他曾经被胡适誉为“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四川省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而后胡适又将其与陈独秀相提并论为攻击孔教最有力的两位健将。1917年,他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家庭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猛烈抨击封建家庭制度和孔子学说,他说“孝教忠顺之事,皆利于尊贵长上,而不利于卑贱,虽奖之以名誉,诱之以禄位,而对于尊贵长上,终不免有极不平等之感”。“夫为人父止于慈,为人子止于孝,似平等矣;然为人子而不孝,则五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于父之不慈者,固无制裁也。”“满清律例”,“十恶”之中,于“大不敬rd quo;之下,即列“不孝”。他说,“儒家之主张,……其流毒诚不减于洪水猛兽”。1919年,他又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吃人与礼数》,揭露齐桓公在葵丘大会上说了多少“诛不孝,无以女为妻”,敬老慈幼等道德仁义的话,但在另一场合,却对易牙说“惟蒸婴儿之未尝”,吃了易牙为他蒸的“人肉” 吴虞在对孝道进行批判中,深刻分析了孝、忠、礼、刑的密切关系,认为孝并不是什么美德,和其它封建道德一样,其根本精神是维护专制和不平等,从而进一步指出,“孝”字是为封建“忠”字服务的。他对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进行猛烈抨击:“‘孝悌’二字为两千年来专制政治与家族制度联结之根干”,“其流毒诚不减于洪水猛兽矣”。[1]132他还指出,儒教“忠孝并用、君父并尊”,“孝悌是顺德” ,“忠臣出于孝门”,“孝之义不立,则忠之说无所附;家庭之专制既解,君主之压力亦散。”[1]156封建统治者之所以不遗余力地教孝、教忠,“就是教一般人恭恭敬敬地听他们一干在上的人愚弄,不要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个‘制造顺民的大工厂’,孝字的大作用,便是如此。”[2]86从而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所推崇的“孝”的“忠”的实质。此外,吴虞还分析了儒家的孝与礼互为表里的关系。他认为礼或者礼教,是忠孝观念的理论形态,是为了维护忠孝才创造出来的。进一步讲,礼的本质就是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把尊卑贵贱之区分看作是不可逾越的“理”,把尽孝尽忠看成是自然合理的行为。所以,吴虞揭露说:“儒家礼制,首重等差,以礼定分,以分为理。”[1]167 2.“奴隶之道德”。五四时期的思想家们认为,封建孝道害人匪浅,从家庭方面来看,这主要表现在它的那种父母子女间不平等的道德关系,如封建传统的子女报恩的思想。 对此,吴虞有自己的看法,他坚决地否定封建孝悌之道,认为“父子母子不必有尊卑的观念,却当有互相扶助的责任。同为人类,同做人事,没有什么恩,也没有什么德,要承认子女自有人格,大家都向‘人’的路上走。从前讲孝的说法,应该改正。”[1]128吴虞反复阐述子女是独立的人,他们应有自己的权利和自由,父母应该尊重子女的人格尊严,从而提出了建立父母子女之间新型的道德关系。陈独秀则鲜明指出,“忠孝节义”是封建宗法社会的道德,是“奴隶之道德”,是同自由平等的精神和独立自主的人格根本对立的。在陈

文档评论(0)

agui199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